2013年,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以下简称“日本”)向公众发布了题为《培养适应社会变革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课程开发基本原则》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一个面向国家、国际的核心能力框架:21世纪能力。
什么是“21世纪能力”?
“21世纪能力”框架由“三力”组成:基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三力”是高度相关的。如果用三个圆圈来代表这三种力,那就是大圆套小圆,层层重叠,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思维能力”是核心。思维能力是指“每个人独立学习,自己判断,形成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讨论,比较和整合自己的想法,形成更好的见解,创造新知识,进而发现下一个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元认知和学习适应能力。
支撑“思维力”的是“基础力”,它对思维力的提升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基本技能是“通过熟练运用语言、数学、信息和通信技术等实现目标的技能”。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有效利用数学信息的定量技能以及通过计算机有效利用信息的信息技能。这三种技能涉及所有学科和领域,需要在所有教育课程中有计划地培养。
最外面的是“实践力”,它引导“思维力”。实践能力是指“发现日常生活、社会、环境中的问题,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寻求对自己、对社区、对社会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并将解决方案告知社会,并与社会协商讨论”。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以这种方式认识他人和社会重要性的能力”。实践能力包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能力、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与他人一起参与建设社会的能力,还包括伦理道德意识和感悟等能力。的公民责任。
以新课程编写原则指导核心能力定位
日本教育研究所课程开发项目组一致认为,日本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超越教授阅读、写作、算术的基础教育目标,而应设定更高层次的教育目标。日本根据社会变迁特点和各国发展实际,以及日本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将核心能力定位为课程改革的基础,并将核心能力研究作为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
针对日本现有课程结构与“21世纪能力”框架的差距,日本教育研究所提出了与“三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编写基本原则,并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共识课程编制原则:
第一,适应社会变化,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共同素质和能力;
其次,具体培养思维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能力,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第三,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配套教材内容要适当深化。
在日本,支撑新课程开发原则具体化的载体是《学习指导方针》。它是日本学校教育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的核心指导文件,是教材编写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学习指导要点》包括普通教育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按科目和学年划分的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惯例,日本每十年就会对《留学指导要旨》进行一次全面或部分修订。
2016年,日本恰逢《留学指导要领》全面修订。为了真正落实“21世纪能力”的培养,日本教育研究所对教育内容、学习指导方法进行了检讨,并提出以下七点改进评估、课堂教学、学习活动和教材开发的建议:
提供学习逻辑问题和主题的指导;
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引入引发深度思考的对话活动;
提供激发思考的教材;
学习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方法、教学工具等的嵌入;
让学生有机会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
在课堂和学校中营造相互学习的文化。
这些建议已纳入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并最终通过具体的课程内容、评价方式、教学方法等予以落实。
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核心素养培养落地
日本政府深知,学生要培养核心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近年来,日本提出了教师培训、招聘和继续教育一体化的措施,旨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满足培养学生发展核心能力的需要。
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教育改革需要解决教师培训、教师聘任、教师培训体制改革等问题。在教师培训方面,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培养未来教师,既要保证起码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保证未来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指导能力的培养。师范生在学习教学课程的同时,应当为师范生提供充分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机会。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大学应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外部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各高校的特色和个性,创新师资培养体系。相关高校要会同教委共同推动教师教学课程质量的提升,严格教学课程绩效评价。
在教师招聘方面,为了选拔出负责培养知识丰富、视野广阔、个性化发展的人才的高素质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和完善教师招聘方式,实行多元化的教师选拔方式。各教委要全力支持新教师招聘和考试政策的实施,确保学校教师教学经验结构合理。
针对教师培训带来的新问题,文部科学省(相当于我国教育部)要求国家、教委、学校等组织“松绑”学校,实现选择性、高效办事。要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改革现行组织体制,加强与社会、地区合作,确保教师获得充分的继续培训机会。为了保证教师参加培训的效率,必须努力满足教师培训的需要。国家、地区、市镇村、学校、大学作为培训主体,要共同努力。
关于法律规定的初任教师培训和10年经验教师培训,文部科学省要求各教育委员会全面了解落实情况结合各地实际和所辖学校情况,修订完善相关制度。
面对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新教育课题,文部科学部提出制定和推广新教师培训计划,实行培训与指导一体化;丰富教育中心和学校内部培训体系,特别是校内培训体系,形成校内外互补的培训体系;要对教师继续教育学习进行适当评价,建立相关制度,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跨学科综合学习促进核心能力培养
近年来,笔者曾就读的日本上越教育大学附属高中(以下简称“上越教育大学附属高中”)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通过跨学科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日本中小学提升学生能力的领导者。核心素养培养实施示意图。
为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三力”,上越教育大学附属中学打破学科间壁垒,以“综合专题研讨班”的形式,跨学科界限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研发。和“佐仓市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发综合学习,自由选择学习主题。开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体验式学习、解决问题式学习的“综合学习”活动。其过程和环节一般包括:选择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问卷调查或实地访谈、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形成研究报告、出版或展示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编辑成册等。
综合学习活动的开展一开始主要是在闲暇时间进行。随着综合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后来利用专门的时间开展综合学习。综合学习活动形式和研讨内容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综合专题研讨会”仅限于国际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惯、国家之间的交流、对国际社会的贡献等)、环境(垃圾问题、水污染、绿化问题等)。 ) )、社会福利(老龄化社会、残疾人问题、保持健康等)。学生只能从上述三个领域中选择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综合专题研讨”开始将探究活动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研究方向和内容选择导师,并可以自由设定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现阶段的综合学习基本上以个人研究的形式进行,但也认可小组研究。学生们选择的题目都是学科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比如中文系的《方言的诞生》《日本人从哪里来》,美术系的临摹某位画家的画作等。学生研讨会的结果将以学习成果报告的形式公布和展示,并举行中期报告。
为了让学生了解其他学生的研究项目,上越教育大学附属高中还新成立了互联网部,将学生的研究项目过程和结果编译成网页,让学生了解彼此的研究项目。研究项目并拓展学生的视野。
此后,综合学习进入第三阶段,主要开展跨学科探究活动。研究课题主要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对所学习和生活的地区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发的思考。学校除了邀请校内老师参与指导外,还邀请当地与学生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士进行指导。每个学年、每个年级从多个主题中选择不同的研究主题。每个年级围绕大主题自主选择开展不同的研究活动。各科目围绕主题将相关内容分解为各科目(符合《学习指导要领》的教学时间内开展与《》中规定的探究内容相关或一致的活动。以综合研讨主题为基础)以《未来城市》为例,汉语言文学等6个学科计划用总共19个课时开展本次综合研讨。中文系将分配1个课时,要求学生写一篇体验后的感想文章老年人的生活;社科系将安排19课时进行本次综合研讨会3课时,对养老金制度、卫生制度等进行学习和讨论。
“全面学习”的不断实践,最终使本次活动成为以丰富的体验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以国际视野看待事物、学会全面判断和思考自身行为方向的教育课程之一。实施“综合学习”研讨班后,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显着提高。具体来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关怀意识;学生在综合研讨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收集各种信息材料以及如何处理来自报纸、杂志、互联网的信息材料;他们学会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方法;通过综合专题研讨,学生改变了原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们加深了原来的探究内容。即使学校的综合研讨会已经结束,许多学生仍计划继续探索他们所研究的问题。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9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