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剧照中,你能找到多少上海元素?
近期热播的《三十而已》再次点燃了人们关于“上海漂”群体和上海这座城市的讨论热情。
有网友表示,这部剧就像三本并行的《上海女子图鉴》。北外滩江景豪华豪宅,眼前东方明珠塔,是上海都市生活的无尽遐想;高房价之下,在不同出租房之间搬家的困境,代表着“漂泊上海”的悲凉。
剧中散布的上海地标、上海话、上海话,都增强了故事发生的城市背景。
有趣的是,“苏州发布”微信公众号推出了“福尔摩斯”观剧模式,精心梳理剧中的苏州元素,让上海布景显得“苏州制造”。
女主角上下班乘坐的地铁其实是苏州地铁3号线
《苏州发布》还总结道,“期待苏州继续称霸大小银幕,因为苏州的美值得被更多人发现!”
一方面,苏州正在努力抓住热剧带来的城市宣传机会;另一边,上海则表现出“强力拒绝”的态度。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当地媒体《上观新闻》给出的评价:“风景都是上海的,但我就是不觉得这里是上海。”
”
除了以城市风光为背景外,这些故事可以在任何一个城市展开,缺少一些这个城市特有的气质。
”
01
去年五一假期,苏州“第一代网红”突然名声大噪。四天长假共接待游客453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热度也迅速跃居全国前三。
一则新闻可以说明盛况:小长假的最后一天,由于同得利七号住宅楼和涵尔园宾馆前聚集游客过多,当地政府不得不封路以维持正常秩序。 。最后一个获得这样“待遇”的城市是被抖音炒红的重庆。
吸引他们的并不是苏州昔日“人间天堂”的美誉,而是之前火爆的电视剧《都挺好》——就像每一个在社交媒体上口碑爆棚的网红店一样,剧中的场景也被签入了当事人的“拔草”名单。
《一切都好》剧照
作为传统的旅游城市,语文课本上的苏州园林、周庄水韵赋予了苏州自己的交通光环,同时也陷入了旅游定位和推广方式过时的问题。直到三年前,有关苏州“一日游”坑害游客的新闻仍然是当地旅游界最热门的话题。
2018年,当城市旅游的“战场”升级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时,有人发现:“苏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城市,竟然没有参与其中。”搜索抖音话题,与苏州相关的比较少。”
虽然还没有赶上短视频的潮流,但苏州又一个新的机遇等待被发现。
得益于上海影视产业的外溢,苏州已成为江苏重要的影视拍摄基地之一。业内有一个公开的秘密:为了更划算,一些剧组在拍摄完东方明珠等地标建筑后,会派大部队到江苏扎营,拍摄“上海场景”。
截至去年3月的一组数据显示,苏州已有176家影视公司获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占江苏省的4%。从苏州电影产量来看,2018年电影审批数量是2017年的2.2倍,成为重要的影视制作基地之一。
在“一切都好”的带动下,已经颇具规模的苏州旅游迎来了“第二春”。
去年,“一切都好”几乎成为苏州的热词。今年年初的年初“第一次会议”上,苏州市常务副市长王翔特别提到“一切都好”,并表示希望苏州各方面都能“很好”投资开发、创业、生活服务等方面。苏州市委书记兰少民更是将其升级为“苏州都好”的城市品质战略。
当地媒体也乐于“聚集流量”。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会总结在苏州拍摄的电视剧。宣传重点从宣传个别景点扩大到介绍苏式生活……
例如,苏州大学凤凰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毅指出,游客厌倦了过去“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方式,这让游客想要深入大街小巷,从细节体验一座城市的真实状态,影视剧的拍摄地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于苏州来说,影视剧中的“苏州”有助于重塑现实中的苏州形象,从过去的“人间天堂”走向“美丽幸福的新天堂”。
02
上海作为影视剧中的“资深明星”,长期以来一直在电视剧的“城市设定”中苦苦挣扎。
1990年,一部全场售空的电影《欲望》,带来了上海影视形象的大规模“崩塌”。有人写道:“剧中,衣着精致、嗜吃小鲜肉的落魄大学生王虎生,不仅为自己的小肚皮找麻烦,还演绎了家暴、家暴等大戏。抛弃女主角。”而“‘王虎生’这个名字,已经足以对上海人的自尊心实现降维打击。”
将上海搬入影视剧的尝试由来已久。上海的海洋气息和城市生活形象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强化,成为上海的城市标签。曾参与多部上海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知名编剧王丽萍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近年来的电视剧中,以往鲜明的广东、深圳元素似乎越来越多。淡化了,只剩下上海元素了。
然而,每一次尝试的背后,总会有关于“上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争论。一次又一次。
2014年上映的电影《一步之遥》就是其中之一。导演姜文透露,他们希望通过在北京打造风景,还原1920年代很少有人拍摄过的上海。
《一步之遥》剧照
对此,评论家朱奇评论道,“感觉就像是一群北方胡同混混到上海玩南方浪漫主义……核心还是《鬼子在》村里两大柱子的乐趣”。来了’”、“拍摄都市文化的矫揉造作,他(姜文)一生中从未有过深入骨髓的日常文化感受。”
这种错位感在《三十而已》引发的讨论中再次出现。
虽然这里有黄浦江景、静安CBD等众多上海地标,但剧中呈现的“上海气质”并不被当地人认可。
有人指出,剧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与上海市民谨慎、“明朗”的特质不符。在“悬置”的剧情下,上海只能沦为故事的“背景板”,为了迎合某种既定想象而存在。
上海作家毛健认为,关于上海的“丰富多彩的现代叙事”背后,“现代上海”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即使在“魔都”的框架内,上海的核心仍然有非常简单的东西。
他举了个例子,“这就像上海一家餐馆的老板娘,她知道她的腌制生鲜价格昂贵,所以她会风韵犹存地出来,倒上一轮酒,然后照顾服务员。”勤奋地,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话,“送一盘水果拉伊拉”。胆怯,但因为上海人有半诚实的传统。”
影视剧塑造的形象是一种营销标签,或者是一种刻板印象。对于“老上海”来说,它也需要新时代的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市民自身的解读。
王立平曾说过,上海特色的本土文化要不断传承,但不能狭隘。上海的文化地标需要重塑,作为实践者,“其实我们一直在重塑上海人的银幕形象”。
《三十而已》剧照
03
美国电影研究学者芭芭拉·曼尼尔曾指出——
电影诞生时,两个城市同时出现,现实城市和电影城市。在影视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电影城市趋于取代现实城市。
2006年,路透社报道了“巴黎综合症”的出现。当时,到巴黎旅游的日本人普遍会出现心跳加快、头晕、气短甚至出现幻觉的情况。诊断表明,由于这些游客发现巴黎没有传统戏剧中的好莱坞浪漫,因此无法调和电影中想象的巴黎与真实的巴黎。
《午夜巴黎》剧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马尼尔分析说,电影的类型化导致了符号化,刻意象征性的城市印象成为主流,电影中的城市空间逐渐脱离了自身的意义。
这对于期待利用影视剧进行营销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苏州努力吸引流量的背后,是影视剧中“符号”景点面临的种种问题——因剧中亮相而吸引大量游客的涵儿花园酒店再次登上热搜因管理不规范而被列入名单的;然而,通过“打卡”实现的“潮汐流量、脉冲消耗”不仅难以为继,也让当地居民难以承受。
暂时的增长并不能解苏州旅游业的渴求。 2019年,苏州市接待游客总量13609万人次,增长4.0%。这两个数字均低于重庆、成都、西安等热门“网红城市”。
或许城市更需要回答的是,需要通过影视剧塑造什么样的城市形象?
作家张悦然在讨论中国都市文学时曾有过困惑:
与巴黎这样的“稳定城市”不同,中国很多城市更加“流动、没有依恋、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化”。因此,“所感受到的往往是相同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上海,更多城市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去年,以贵州为背景的《无名之辈》获得当地好评。一个“热血沸腾”、“悲情凶猛”的小人物的故事,被认为是对这座城市最贴切的诠释。
无论是苏州还是上海,或许这就是下一个《三十而已》最好的开启方式。
文字|杨启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