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调的由来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华北地区为期两个月的乡村调查,而且是乘坐末班车。学院组织的长江流域村庄调查经验分享会刚刚结束。我刚刚下定决心要推荐自己。幸运的是,我的导师批准并成功加入了村调查队。
1.“有可以折的花,但一定要折”。
七大区域村庄调查是中国农村研究院启动的四大调查项目之一。力求记录实践,研究背景,形成对区域小农的新认识。以往对华南宗族村落和长江流域村庄的调查中,学院的教师和博士生是绝对的主力。此次华北乡村调查,学院鼓励更多研究生二、三年级学生参与。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曾一度怀疑,长期留在乡村,向当地老人询问六十年前的旧事旧风俗的价值和意义。徐勇老师的见解给了我启发——“问题是知识的起点。问题也可以分为短期的实践问题、中期的战略问题、长期的终极问题或常规问题。我们村调查了什么?其实要回答的是终极问题:在皇帝一生“无为而治”或“皇权不伸到郡县”的条件下,一个庞大的农业社会如何通过自我运作实现自我运转。最后治理?今年的宗族村调查揭示了共性,今年的长江村调查揭示了进取性,黄河村调查伊始将会发现什么?”我希望抓住这次宝贵的参与机会,尽全力记录和记录。探究皖北农村的背景。
2、田野是中农学生的第二课堂
“你在纸上学到的东西只会有意义,但你永远不会知道你必须实践它。”成为中国农村研究院的学者,不仅要阅读政治学理论经典,更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田野作为学习的第二课堂。让农民成为你的第二导师。还记得我的第一次实地考察是在研究生正式招生之前的暑假。我独自一人来到了湖州泗安镇兴隆村,一个陌生的地方。那时,光是方言很难听懂,但当地人的友善让我感动不已。正是寄宿家庭的热情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社会的温暖,也让我更有信心参与田野调查。接下来的口述历史专题调查,对自我访谈技巧和耐心都是一次重大挑战。我逐渐从最初的机械提问中恢复过来,尝试与我采访的老人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提问,在对话中提问。钟以更加自然、平静的状态与老人询问、交流。一步步走来,虽然我的脚步显得笨拙,但我知道我已经慢慢跟上了乡村的气氛。在与农民老师的对话中,我看到了历史上的乡村,也看到了现实中的乡村。这次,我期待在村里两个月的调研学习中,时间和汗水所带来的化学反应。
3.博士村口述历史实习经历
立志参加这次华北乡村调查,离不开老师、兄弟姐妹们的鼓励。其实,今年暑假期间,我非常有幸去汨罗市长乐镇水源村进行博士村口述历史研究。孔浩弟兄曾驻扎在这里进行村庄调研。刚到长乐镇,孔浩师兄热情地向我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我钦佩他渊博的知识。接下来的十天里,我们除了完成口述历史工作外,还和孔浩弟兄一起进行了入户调查。我们还时不时地讨论一些话题。这次近距离观察乡村调查的经历,解开了我心中关于乡村调查的神秘感。这也让我认识到,要想真正记录和探索一个村庄的背景,最基本的就是融入村庄的人类社会。保持敏锐而清晰的头脑。我怀着学习的态度开始了我的华北农村之旅,也期望能够从中学习,尽量还原解放前皖北农村的背景。
二。村庄选择过程
我的村庄选择过程总体上很顺利。在当地各级官员的配合下,加上我之前做好的必要准备,加上我良好的人品,选村“一路绿灯”。
1. 政府联系
本来打算国庆过后就尽快出发,但是一看日历,发现10月9日是传统的重阳节。考虑到我工作的部门是老年办公室,这个假期前后肯定要开小型会议,下乡慰问也是免不了的。我没有时间照顾自己。因此,我们决定适当推迟行程,并请节前已经去砀山县乡村调研的孙强哥微信联系苏州市老龄办主任,提前说明情况,商定会议时间。在表明身份、陈述研究成果、表达谢意后,我和王主任约好12日上午在省民政局老龄办见面。
网上订了11号的票后,我利用推迟日程带来的几天空闲时间,重新温习了一下采访大纲。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参考书的电子版,也在网上购买了几本参考书。当研究遇到瓶颈时,这些书可能有助于开拓思路。我也做了一些选择村庄和礼物的准备。我从师兄师姐那里了解到,了解老人是选村的第一要务。然而,这主要取决于性格和广泛的挖掘。无论如何,首先要满足村庄的基本条件。根据已有的皖北实地调查研究文献、百科论坛帖子以及卫星地图,我初步选定了黄口镇(重要商业镇、萧县对外农产品贸易集散地)、杨楼镇、六套镇三个镇的村庄。 。镇(书画之乡,紧临黄河故道,古藏品众多)。这三个镇均位于萧县北部。地势平坦,属黄淮海冲击平原。土壤一半是沙子,一半是淤泥。历来是萧县小麦主产区。近年来,有的还种植了果树。
12日上午,我赶到民政局见到王局长。因为孙强弟兄之前已经来过,所以王主任已经明白了他此行的目的。王主任热情地向我介绍了萧县的基本情况,并提到萧县是国民党时期。一个文化老县,并调侃道,“当地靠近徐州,很重视教育,老百姓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所以不肯服从管理”。王主任亲自给萧县民政局联系人打电话,县民政局局长接听了电话。预约第二天见面和沟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疑虑,我特意请主任向县里强调,这次调查主要针对解放前的农村情况,不涉及现在(农村扶贫工作目前非常敏感,萧县现为国家级贫困县)。 )用于学术研究。离开办公室前,我送给主任一本费老的《乡村中国》,还有华师大的创意明信片和书签,以表谢意。
乘车到达萧县县城时,已经是下午了。为了留出足够的时间与县民政局长沟通选村事宜,我通过短信约了祖局长第二天早上去民政局。 13日上午,在我走进祖主任办公室之前,看到祖主任正在和同事们一起研究萧县地图,我的心里顿时感到温暖。当我们见面时,我很快做了自我介绍,握手并寒暄。我也参与了地图点选择的讨论。
2. 村庄比较
根据我前期的寻找,我希望能找到黄口镇附近的一个村庄,比如杨楼镇的黄庙村或者六桃镇的六桃村。祖局长显然对下面城镇的情况非常了解,他立刻就发现了。了解我选择这些城镇的意图。他指出,黄口镇是全县商业重镇。陇海铁路穿镇而过,但距黄河主故道较远,城镇化水平较高。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孙强弟兄驻扎的唐寨镇,距离黄口镇很近。如果选择黄口镇的村庄,我担心内容重复,所以我决定放弃黄口镇;主任听说我对市场感兴趣,就赶紧给我介绍了阳楼镇和六套镇,那里靠近黄河故道,有很多古市场。 ,完全可以考虑。我连忙询问,主任首先提到了六桃镇的官主基村。后来我在所长借给我的萧县县志里找到了六套镇的米吉和羊楼镇的浩吉。
初步筛选出杨楼镇黄庙村、郝集,六套镇米集、官州集等4个村。本来考虑一村一村走访,主任热情地说可以通过镇里直接联系村干部。如果他想问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和村干部沟通,让他们问。主任不愿意拒绝,于是我建议我先询问一下四个村子里有多少80岁以上且沟通能力好的老人,以及村子的历史。各村很快就给出了反馈。官州集有120多名80岁以上的老人,而其他村只有百余人。这时,导演饶有兴趣地向我介绍了关州集的历史。他提到乾隆下江南。当时我路过江苏新晃。我饿极了,想喝热粥,但新晃没有粥卖。恰巧广州集地区有一户杨姓人家卖粥。他的粥远近闻名。粥不粘碗,食客往往能一口气喝完。皇帝填饱了肚子,产生了兴趣,遂赐名关州集集。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前有钱人在粥市上做好事,设立了一个卖粥的地方。人们会照顾粥并饮用,逐渐形成了市场。听了这话,我突然来了兴趣,决定去关洲矶一探究竟。所长帮我联系了六桃镇的书记,同意明天送我去村里。他还特意给我买了一床被子。我真的很感动。 。握手告别后,我赶紧递上了我提前准备好的两本书——美国学者费正清编着的《美国与中国》和《中国思想与制度》,以及一张来自华东的纪念明信片和书签。师范大学,以表谢意。走出门的那一刻,我就觉得我应该真正记录下这片土地的历史,这样我这一路受到的热情款待才不会白费。
三。试用调查
14日进入官周集村时,我仍然担心村里的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不过,在采访了几位老人后,我觉得官洲集村还是值得关注的。
1. 官主矶村概况
(1)三楼有古藏品。官州集行政村辖赵楼、更楼、徐楼、官州集四个自然村。其中,赵楼和官周集是两个主要自然村。行政村现有人口5336人,耕地面积3363亩,农作物种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苹果、葡萄、水晶梨等。由于进村时间有限,下面主要介绍官州集自然村。
(2)地理位置。该行政村北、东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接壤,西与萧县杨楼镇接壤,南临旧黄河北岸。小关公路穿村而过,与东北部的江苏省铜山区黄集镇、刘集镇相连,交通四通八达。
(三)百年藏品。官周集自然村因乾隆帝而得名,因其交通便利,紧邻黄河故道,逐渐有了知名度,成为周边村庄村民赶集的重要场所。解放前一段时间,由于土匪猖獗等原因,当地群众组织“夜猫子聚会”,半夜开始,黎明散去。后来发展成店铺林立,人来人往,说故事、唱戏、交换东西,热闹非凡。
(4)“琉璃瓦七井八庙”。当问及水井寺庙时,官主矶自然村的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会脱口而出这样的顺口溜:“七口井,八座琉璃瓦寺庙。”七口井大多历史悠久,分布在全村各处。主要供井边村民使用。远方的村民也可以来打水。八座寺庙十分古老,屋顶都是金色的琉璃瓦,可见当时寺庙的宏伟和这里的繁荣。据老人回忆,包括十八罗汉庙、华祖庙(待考证)、火庙、土庙、玉殿。黄庙、关老庙等。其中以火庙香火最为旺盛,吸引方圆十多公里的人们前来烧香,也形成了火庙节。遗憾的是,现在大部分水井都被覆盖了,村民只能从井里打水饮用。毁四旧时期,寺庙被毁,废墟难存。
(五)四县政府。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14日,萧县国民党流亡政府进驻林皇镇(今官州集自然村界)。当时称北洋政府,后来占领小西地区。 1933年11月25日,伪军和造反派联手,在临皇镇及附近勤民村、胜利村、吕庄成立孝同奉陪四县联防政府,并以四乡镇为临时流放县衙。以江苏省铜山县勤民村为例,“勤民村”村位于通、肖两县交界处(距官州集自然村不到一公里)。坐北朝南,近似方形,占地110余亩。层层设防,分为铁丝网(粗而锋利)、木围城(周围布置高大圆木,设有瞭望台)、月牙河(木城内,开挖月牙河,只有一条通道(吊桥)和地下隧道(隧道在新月河内开挖,入口狭窄,道路弯曲,不熟悉道路的人很难进入里面村子正门一侧还有一片杀戮场,那里时常响起刀剑声、枪声、哭喊声,让人不寒而栗。 “亲民村”给周边群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所需土地不分贫富无偿没收;各地征集所需木材,限期上贡;所需砖瓦通过拆除房屋、拆除寺庙等方式运至现场;所需原料由指定农户独家提供;家务活随时分配,随叫随到。 1948年11月19日,顽固的伪军放弃据点逃跑。老百姓听说后,都松了口气,纷纷洗劫城池,拆毁房屋,以泄愤恨。
(6) 中等土地所有者。解放前,官洲集自然村有农民约200人。三大姓氏是宗、薛、崔。土改时期,村里的地主之一来自宗族家庭。据老人介绍,地主性格温和,待人很好。困难时期,他经常给贫困村民发放粮食,减免地租,下地收割小麦,让村民到地里拾穗。
2. 正好赶上婚礼
进村那天,村民告诉我,明天村里有两户人家要举行婚礼。一个娶了老婆,一个娶了女儿。这种现场观摩体验自然不能错过。虽然这次调查主要针对的是解放前农村的生产生活关系,但热心的村民告诉我,这里的婚姻习俗和规则与解放前大致相同,甚至模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更丰富了。得知此事后,我心里暗暗盘算,不妨围绕“海关与海关的关系”展开我的第一次专题调查。
由于我已经成为了农民口中的大龄未婚男青年,我忍不住向村民们询问皖北地区的彩礼、嫁妆现状如何。村民们纷纷提高声音说:“现在这里的聘礼多得不得了,聘礼的钱已经达到二十万到三十万了,和解放前完全相反,原来聘礼是一套红色的衣服,很好,嫁妆就是一个衣柜一个衣柜。”就是一条被子,娶个女儿就意味着赔钱。时代变了。”我吸了口气,扭头向村书记确认。村书记点点头说,就算村里有出得起钱的家庭,也不一定能娶到当地人的老婆。他给我列了几个数字——计划生育正式实施前,村里一个家庭有2-3个女儿和一个小儿子是很常见的,计划生育后有2-3个儿子,每个人要么性别选择确保长子男孩就是男孩,不然宁可被罚生男孩现在,村里男孩比女孩多,估计有30个适婚青年很难找到对象;当地女孩外出打工甚至嫁出去,嫁妆自然会增多,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更加突出。偏僻的农村地区,必须引起更多的关注和关注 注意力。
回到婚礼,在当地,婚礼主要持续两天。第一天,酒席准备好了,亲戚朋友邻居都主动帮忙。
婚礼前一天,当地有“邻居忙活,亲戚看热闹”的习俗。新郎新娘都会在各自家里准备酒席,邻居、亲友也会自发地去帮忙安排场地。 、新房、洗碗、贴对联等等。然而,实际在工地上干活的人基本都是邻居和朋友。亲戚们经常看热闹,互相聊天,偶尔也会互相帮助。此外,这一天新郎应由其妹夫或熟悉祖坟位置的族人带领。三名唢呐手捧着结婚纸跟在后面,向祖先磕三个头,向他们宣布喜讯。
正式结婚之日,当地妇女出嫁,称为“发庙”。新郎和新娘在各自的家里举办宴会并招待各自的客人。由双方生日组合确定的婚礼时间之前,新郎家会派一队豪华轿车(解放前是轿车)到女方家迎接新娘(解放前男方经常不去)那里)。新郎到了女家门口,要喊一声“爸爸妈妈开门”(解放前没有这个习俗),女家刚刚开门,这时,新娘父母给新郎递红包,称为“换口礼”。
车队送新娘到新郎家后,新娘还需要喊“妈妈、爸爸,开门”。新郎新娘进门后,就开始准备仪式。吉时,婚礼会场唢呐吹响,婚礼主持人喊“天地一拜”,新人齐拜三拜,再喊“高堂二拜”,拜三拜,然后喊“夫妻相拜”,行三拜。行完礼后,两位新人就进入了洞房。入洞房后,新人要一起喝一杯酒,男方朝东,女方朝西。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要依次“分开”(新娘认长辈),拍全家福(解放前没有这种情况),然后开始吃酒席。宴会上的菜肴是成对排列的,宴会在最前面。最靠近中间的桌子是主桌子。通常新婚夫妇与长辈同桌,其他同龄人同桌,晚辈同桌,邻居同桌。宴会结束后,新郎需要再次带着新娘去祖坟给祖先磕头。
四。研究收益和损失
1、讲究“见面礼”。虽然有官方信函支持,但“礼物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奇怪”。既能表达真诚、表达谢意,又能活跃气氛。一份好的“见面礼物”往往能让研究进展得更加顺利。虽然不能说很有经验,但从我自己多次实践来看,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这次萧县之行,我一如既往地给县级以上干部寄去了书籍、明信片,给村干部寄去了地方特产。在我看来,县以上领导消息灵通,送书显得新鲜脱俗。明信片上有中国师范大学的校徽和几句手写的感谢词。做事细致,符合学生身份,价格也可以接受;村干部讲究实用,当地特产最好。可能是个人喜好的问题,他们不喜欢赠送烟和酒。当这些礼物送到干部们手中时,他们常常会和我聊起书里的内容,对此颇为欣赏。
2、定期汇报,及时问候。总结这一点是对我自己的错误的警告。虽然你成功进了村子,在村子里落户了,但这可不只是在村子里搞研究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还需要注意向各级领导汇报和问候。说是汇报还算轻描淡写,但定期的问候和简短的工作汇报可以让协助你进村的各级领导感受到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品质,以防以后研究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得到他们的帮助和关心。进村没几天,萧县祖主任就打电话给我,询问我的研究进展顺利吗?当天,六桃镇党委书记来村里考察。我虽然万分感激,但也觉得自己应该先走。及时向他们说明进展情况,表示感谢,提及此事,吸取教训,积极改正。
3.发挥农村人脉网络作用。入村前两个月我一直担心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协助户籍的人员问题。如果只靠村干部的话,如果我是村干部的话,我肯定受不了这个麻烦。原本有时也想过直接去民家探望,但到了村子里,却看到高墙大院、狗把守、方言隔阂、村道纵横交错。这种方式是不可行的。我想到了在农村利用人脉网络。在皖北农村,人脉网络十分明显。如何突破,有好几种方法。一是参加村里的公共活动。于是,我积极参加了村里举办的喜事,虽然我不喜欢凑热闹。 ,但我知道增加我在婚礼上的曝光率会让我更容易被别人看到。当疑惑“这是谁的孩子?”时,他主动说:“我是武汉的一名研究生,我来这里是和老师一起写书、写论文,了解我们地区解放前的历史和生活。”普通农民的。”村民更快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其次,他们帮助受访者干农活。对于重点老人来说,多次询问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此时老人正好准备干农活,那就主动帮忙。只有得到老人的青睐,水才能慢慢流淌。如果有必要的话,送点礼物,说不定老人家也会自愿的。 ,您可以帮助自己寻找其他老人;第三,寻找宗族贵族。虽然在皖北农村,宗族观念已经逐渐淡化,但同姓的人往往还是很亲切的。让村干部推荐同姓热心人士也是一种方式。我的经验还很浅,所以我写下的东西有点像尝试做我想做的事情。热忱欢迎同村调音师参与讨论并提供建议。
4、“78岁”现象。包括进行口述历史研究以及与老人的大量交流,我发现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简单粗暴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提问,另一类是举一反三。能够从一件事中举一反三的老年人往往很少见。如果遇到一个人,值得暗自感叹一下你的人品好。你认为老人应该放弃吗?不,它们也是宝物。他们需要的是助攻,而他们的重要助攻就是那些78岁左右的老人。尽管大约78岁的老年团体在解放之前还很年轻,但他们目前的思维和口音仍然比80岁以上的人更适合沟通。他们敢说很好,您可以去询问他们说什么。老年人要求进行验证,即使他们只说几句话,他们也可以丰富信息来源并提高信誉。
5。总是有更多的方法多于困难。我在村里呆了一个多星期。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南方人,每天三遍吃各种花哨的意大利面,我不会想念米饭。结论是,北部的蒸bun头确实比南部的蒸bun头更好。当地人说这是白色面条和黑色面条之间的区别。我认为我将在未来的研究中面临许多困难,但是我坚信,总有更多的方法而不是困难。建立信心,采取主动权,并以脚踏实地的方式完成乡村调查的重要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