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正值国家开放、西风东吹。民国文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批批优秀文人学子纷纷出国留学。他们带回西方文化和科学的同时,也带回了西方新的思想和观念。因此,民国时期的婚礼,除了保留一些传统习俗外,还逐渐融入了很多西方元素,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文化阶层。不仅婚礼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缔结婚姻也开始追求真爱,不再满足于父母的安排。
▲赵元任、杨不为
当时最近、最简单的婚礼大概就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和医生杨不韦的婚礼了。这对被称为“神情侣”的幸福情侣,于1921年6月1日度过了自由恋爱的阶段,最终成为情侣。结婚当天,两人搬进了新找到的房子——北京小丫宝胡同甲49号。然后,我到邮政总局一一向我所有的亲戚朋友发出通知。通知内容如下:
注意
赵元任和杨不韦同意宣告他们相对的感情和信任的性质和程度,可以使这种感情和信任无条件永久。
所以今天,中华民国十年6月1日,也就是西历1921年6月1日,我们结成终身伴侣,请我们的两个最好的朋友签字为证。
我的签名:赵元任、杨不为
见证人签名:胡适、朱政
为了安慰大家,因为我们要革除近年来新旧圈子里的低俗谎言和消极繁琐的习惯,我们声明,除以下两种情况外,一律不收贺礼。
例外1:抽象的善意,例如由送礼者创造的以信件、诗歌或音乐表达的非物质礼物。
例外2:您可以以个人名义向中国科学会捐款。本会各办事处地址如下:(略)
他还告诉我:我们两人旅行到六月底回来后,希望亲朋好友常来北京小丫包胡同49号宿舍,喝茶,谈往事,学习。关于新的。
事实上,当亲友通过邮局收到他们的“通知”时,他们已经去结婚了。据说,婚礼当天,新郎只邀请了胡适,新娘只邀请了医院同事朱正女士。他们先在小新房里吃了午饭,吃的是杨不为做的家常饭菜。菜品收好后,赵元任拿出一张用公楷手写的“结婚证”,对两位客人说道:“这是我们的结婚证,如果施志先生和朱正女士愿意签字认证,我和步伟将是莫大的荣幸!”
▲胡适与妻子合影
毫无疑问,胡适和朱正非常高兴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新婚夫妇明确表示不会接受礼物时,胡适笑着说:“半个读书人的人情书,我读的书比读书人还多,所以送你们一本《红梦》我研究过的《红楼梦》,希望新婚夫妇都能做个好梦,做个好杏林鸳鸯。夫妻俩高兴地接受了这份礼物。然而,朱正博士却两手空空。她说胡适“冒充”了她。胡适却说:“你的手就是礼物,明年孩子生产的时候,你就是接生的!”
赵元任的“新式婚礼”第二天就成为各大报纸文化新闻版面的“头条”,称其为新人的“新创意”,引领时代潮流。而他们的婚姻也非常幸福。赵元任留学归来,是清华大学四大导师之一。除了音韵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之外,他还是一位音乐家。著名歌曲《教我如何想念他》就是他创作的。抗战结束后,先后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任教。杨不韦照顾丈夫、抚养儿子,一生陪伴在丈夫身边。他们在美国举行银婚纪念日时,恰巧胡适也是驻美国大使。说起当年简单而独特的“新式婚姻”,胡适为他们写了一首有趣的贺诗:“亲爱的,甜甜的,甜甜的。”甜蜜二十年,人人都说是好姻缘,新娘欠我一份馨香之礼,记得连本带息。 ”
▲胡适为两人银婚纪念日写了一首贺诗。
而几十年后金婚到来时,杨不为也写了一首贺诗,说道:五十年的争吵,人人都说是好姻缘。原人欠我今生的业力,颠倒阴阳后我们便能重逢。
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虽然他们“吵闹”,但他们却白头偕老,相爱了60多年。
我们注意到,当时的婚礼有两个“见证人”。而且,民国时期,受海外文化的影响,“见证人”不再是家里的长辈,而多是名人。例如,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两位名人“见证了这桩婚姻”:一位是国民党前任廖仲恺的妻子何香凝;一位是国民党前任廖仲恺的妻子何香凝;一位是国民党前任廖仲恺的妻子何香凝。另一位是国民政府学院院长蔡元培。因为蒋家已经订婚了,而且民国已经标榜进入文明社会了,怎么可能允许一个革命名人、文化名人实行一夫多妻呢?因此,当天的上海《声明》刊登了两份姜工的“声明”,一份是“姜工结婚”的公告,一份是姜工离婚的公告。离婚通知书上写着:“毛正妻早离婚;姚、陈二妾无契约。”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
作为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创始人,胡适自然是民国时期当之无愧的“一线”名人。因此,邀请胡适做“证人”也是一种荣誉和时尚,就像为“我的朋友胡适之”感到自豪一样。据说,胡适一生主持了150多场婚礼,被誉为民国第一“红娘”。当然,这里的“媒人”并不是指他从一开始就开始媒人,一直到婚礼结束。但现场的“红线”居然与他挂钩。比如,除了赵元任之外,著名文人的婚姻都是由胡适主持或提议的:徐志摩和陆小曼(另一位重量级见证人是梁启超,他甚至在婚礼现场充当老师,表演了一段“安”字)。另类《婚姻见证》,主要教导新人)、蒋梦麟与陶曾谷、陈西英与凌叔华、冰心与吴文藻、沉从文与张兆和、卢侃如与冯元军、钱家驹、杨丽音……其中,1926年,他们为作家陈西英、凌叔华求婚时,胡适在婚礼上的致辞是:“中国夫妻只互相尊重,不互相尊重”。外国夫妻只表达爱意,却不懂得尊重对方,如果陈军和凌女士能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那么婚姻的目的就达到了。”
▲徐志摩与陆小曼
▲陈曦莹、凌淑华
这段“废话”在中西文化刚刚碰撞的时候,颇有见地。
如今,民国时期的原版“结婚证”也成为收藏家的“最爱”之物。如果涉及名人,那就更受欢迎了。几个月前的拍卖会上,胡觉文女儿的结婚证和结婚相册因收录了多位名人写的诗词而引起关注。不仅黄炎培以“见证人”之一的身份在结婚证上签名,纪念册中还有一页黄炎培先生写的诗,顿时使拍品价值翻倍,最终被抢走被买家以数万元的高价抬高。走。
▲胡觉文女儿的结婚证
可见,有了文人墨客的参与,文人笔墨的流传,故事往往会更加生动,意义非凡。即使是平常琐碎的话语,也可以转化为流传数百年的故事。
▲上图的结婚证中,订婚的一方虽然不是名人,但见证人之一的“颜惠清”却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官。早年就读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也曾在圣约翰大学任教。恰巧颜惠清是上海虹口人。
▲ 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颜惠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5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