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攻略问答
  • 中国古代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江西分宜与宋应星的跨时空对话

    “大儒弃案!此书与功名与进步无关。”

    公元1637年4月,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的宋应星,在他毕生著作《天工开物》的序言最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这本书是关于我们的!”

    今年频频登上银幕的舞剧《天宫开物》中,工人们拿着米、麻布、器皿从观众席上站起来,高喊着向舞台上的宋应星致敬——导演陆川从嘴里借来劳力我们对读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回应,向一百年前实践世界事务知识的先驱者们做出回应。

    《天工开物》是一本体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工艺文明的“宝书”。图文丰富,注重实践。它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这是一本“愤世嫉俗的书”。人生前45年,宋应星立志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上车”。一次次失望后,宋应星决心放弃“有所成、上进”,转而投身于实践学习——关心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生活,了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也是一本“写在大地上的书”。经过几次考试和艰苦的旅程,宋应星用脚丈量大地,在田间地头和手工作坊积累生产知识。在江西分宜任教的四年里,他潜心总结、研究,终于写出了一本“无双之书”。

    近10万字、123幅插图、130余种生产技术和工具、30余项行业科学资料……宋应星将中国农业、手工业、制造业数千年的实践技能和毕生心血倾注在《天工开》中。 ”。 “天工开物”也远渡重洋,“向世界开源中国技术”,至今仍对亚洲各国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和欧洲。

    奇怪的书

    《天工开物》被誉为“奇书”。

    当你打开这本书时,你首先会被琳琅满目的木版插图所吸引。崇祯出版的第一版《天工开物》中,有123幅木版画,对相关技术涉及的人物、动作和牲畜、工具使用以及劳动生产场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学者认为,这些插图和文字几乎可以一一对比,具有实证作用——只要临摹书上的内容,就能很快学会相应的技巧。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也不同于普通的集体书籍。由宋应星独立完成。宋应星将工匠的各种技术职业精选分类为“乃礼”、“乃服”、“掌实”、“归经”等十八章。按照“重粮轻金玉”的意思,将会关系到民生。有关的“乃礼”、“乃福”置于开头,工业次之,记录珠宝制作的“珠玉”篇置于末尾,体现了重视农业、重工业和重视实践学习。书中涉及30多个行业、130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几乎涵盖了当时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如果你用现代的眼光来解读这本“奇书”,你就会看到它包罗万象之下的科学萌芽。其中有物理知识,如提水工具、船舵、钢填充、粘土铸造釜、失蜡铸造等方法中的许多机械和热学原理;有化学研究。宋应星在《五金》一章中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其冶炼方法首次被记载;有农业科学,书上记载了农民如何耕种。以水稻和大麦新品种为例,我们研究了土壤、气候和耕作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我们还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所引起的变异,这表明通过人类的努力,动植物品种的特征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得到的科学见解是“土脉随时代而异”。 ,种姓特征随水和土壤的不同而变化。”

    生活百科全书表情包_百科全书的图片_百科全书表情包空白原图

    “天宫开物”之名来源于《尚书·高桃末》中的“天宫开物”和《周易·系辞》中的“天宫开物”。宋应星解释道:“异物乃人巧所造”。也就是说,通过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可以创造出各种物体。日本科学史学家Hiron Saegashi在《中国代表性科技书籍——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文中进一步解释:“‘天工’是与人类行为相对应的自然行为,而‘开物’是‘天工’指的是创造力。 “开物”是指通过人类的智慧和劳动发现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各种物品和工艺技术。

    宋应星研究专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杨伟增认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思想是中国科技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对于现代科技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宋应星生活的明朝中后期,是中国科技思想史上的一个“爆发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农业、工商业的严格界限。社会。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著作,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洪祖的《徐霞客游记》等。

    “《天工开物》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为皇室、贵族服务的工艺技术,而是更多地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著名文物专家齐鑫曾在《天工开物》中的“五金”一章中提到:黄金之美,其价值是黑铁的一万六千倍。但鼎、釜、斤、斧,若日常使用不灵,则得金,价值高,但不受欢迎。 “黄金虽贵,但不能像铁一样满足日常需要,也不一定是最适合人民的。这既体现了对老百姓生活的重视,也体现了‘治世为用’的意义。” ’是顾炎武提倡的。”

    科学史家陈美东在《明代科学技术与实用思想的复兴》中将明末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概括为“重实践、重调查、重验证、重实践”。实际测量”,并相信“相当重视数学或定量描述。” ,也是现代实验科学萌芽的象征,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走向现代的希望。”在几次考试的路上,宋应星走遍了全国各地,“那里有远方无闻所未闻”,他乐于增长见识,获得新知。他的足迹遍及京师、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他还访问了广东,并可能会访问。甚至还去过四川、山西,而且他不仅“重实践、重检验”,而且对制作过程中涉及的长、宽、高、重量、体积、比例、时间等技术指标都做了精确的描述。书中大量的设备图就像工程画一样,画中的人物操作逼真,表情自然,就像一幅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长卷。

    ”宋应星怀揣着科学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传承做出了长期而孤独的努力。在明朝末年国家灭亡、家破人亡的时候,他凭一己之力,他将先进的科学技术集中在一本书中。”在舞剧《天工开物》发布会上,导演陆川提到,“科学精神”和“民族自信”是这部剧的创作意图。他希望通过宋应星“敢于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与《天工开物》中的科技之美相结合,展现国人的科技自信。 “我渴望探索他灵魂深处的力量,也希望《天工开物》能够激励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青少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和追求。”

    成书

    如果你耐心回顾宋应星的一生,就会发现他的“逆行”早已有迹可循。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宋应星(又名长庚)出生于江西奉新的一个士大夫家庭。他有广泛的爱好。读书时,他尤其喜爱张在官的学习。他还对天文学、声学、农业和手工艺非常感兴趣。他还熟读《本草纲目》。

    他经常与兄弟和朋友一起读书、旅行、写诗、喝酒和唱歌。舞剧《天宫开物》中,也有大量篇幅展现了少年宋应星、哥哥宋应生和挚友屠少轩一起出行的场景。年轻的宋应星时不时地就被农民和工匠的生活所吸引。挽起袖子参与作品——轻松幽默的舞蹈让不少观众开怀大笑。

    宋应星生活的时代,尽管明朝已经衰落,但科举考试仍然被士人视为唯一的正道。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父子考中进士。他们曾被称为“二宋”,但仍将半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上。宋应星曾在《金神衣》一文中问道:“推荐人的人,推荐人的人,还在八篇文章中,怎么能走出去呢?……那些正在学习和学习的人,应该升官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有能力。”

    还有别的路可走吗?事实上,当时有一批学者敏锐地意识到生产力和技术进步对于富国强民的重要性。他们静下心来,深入实践考察、研究、发明创造,注重“实学”。宋应星多年奔波应试,感慨“读书人埋头于四书五经,终日饮食,不知粮米从何来,衣着衣着”。丝绸衣服,但不明白丝绸是如何饲养和编织的”,并决定不再参加考试。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甲石致文”馆,寓意:宁愿在家吃百姓的饭菜,也不求官俸。

    生活百科全书表情包_百科全书的图片_百科全书表情包空白原图

    舞剧《天宫开物》的舞台布景。新华社

    崇祯四年(1631年),宋应星回到家乡侍奉母亲。四年后,47岁的宋应星来到江西省原州府分宜县,担任县秀才。焦裕是个小官,月俸只有二石米。他的工作少了,空闲时间多了,这让他有时间致力于学习知识和写作。

    在分宜的四年里,他以书面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并花时间整理了材料。最终,崇祯十年(1637年),在好友屠绍轩的资助下,出版了第一版《天工开物》。除科​​技作品外,他还出版了《图音归来》、《野评》等十余种作品,涵盖政治、经济、哲学等内容。

    为什么写《天工开物》的地方会在分宜这个小县城呢?

    隋唐以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西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心,粮食生产加工、制陶、造船、冶炼、纺织等领先全国。当时的分宜聚集了农耕、纺织、冶炼等先进生产技术,为宋应星实地考察研究提供了客观条件。

    “《天工开物》这本书与分宜过去一流的传统农耕文化和手工业制造水平密不可分,书中很多劳动场景和传统工具都带有浓郁的分宜风味。”分宜县博物馆馆长廖琪说。

    宋应星书中记载的许多农业灌溉设施,如桶车、皮坝坝等,在分宜仍可见,有的至今仍在为人民造福;在“水稻工程”部分,农民们站在地面上破土。耙子在上面而不是在侧面的“耙图”也适合当地特色。当地还有不少砖窑、酿酒等手工业遗迹以及采矿、冶金遗迹。距离分宜县城不到20公里的凤凰山铁矿遗址,为《天工开物》的记载留下了物证。

    细雨中,沿着长满灌木和青苔的台阶拾阶而上,隐藏在古树丛中的凤凰山铁矿遗址逐渐显露出了本来面目。脚下的矿渣和红土,隐约见证着这里千年火的辉煌。

    据《唐志》、《分宜县志》等史料记载以及考古发掘,凤凰山开采、冶铁始于唐代末期。到了宋代,凤凰山炼铁规模扩大,朝廷在凤凰山附近的龟山设立“龟山铁务”,作为专门管理铁业的政府机构。明洪武六年(1373年),全国设立“冶铁所”13所,新余、分宜各1所。 《江西钢铁纪事》记载,一桂山铁务每年发铁81.5万公斤,占全国配额的20.20%。

    在“硬件”一章中,宋应星详细记录了铁矿石的冶炼过程,并提供了挖土捡锭、洗铁砂、生熟炼铁炉三个插图,直观地展示了铁的冶炼过程。 《冶炼》中还记载了当时露天开采的情况。

    《天工开物》虽然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但宋应星生活的时代是分宜采矿和炼铁业的繁荣时期,这为他就近考察和记录铁矿石冶炼和生产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分宜县博物馆副馆长李松。他说:“在凤凰山遗址,我们可以看到从原料采集、燃料选择、铁水冶炼到成品提取的整个工艺流程,完整地反映了古代炼铁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我国古代炼铁技术。” ”

    在纺织技术方面,分宜当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作为“中国亚麻之乡”,分宜亚麻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地古越先民就开始从事苎麻种植和手工编织;唐代,分邑有夏布进贡;宋代《原州府贡单》载:“原郡镇,香津苎麻布,今皆有。”至明代中叶,分衣麻已普遍用腰机制作。

    《乃服》篇中有“腰机”和“夏衣”两节,考察种植亚麻、织布的相关技术。宋应星指出,“织苎麻的机器与织棉的机器是一样的”,都是用腰织机。 “采用这种机器方法,布料更加整齐、结实,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广泛推广。”可见腰机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当时分宜地区广泛使用腰织机,先进的技术使得亚麻织造在当地得到广泛发展。

    除了科技进步之外,分宜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是宋应星在这里写书的一个关键原因。

    明朝时期,分宜教育达到鼎盛,人才辈出。分宜前山镇芳里村,明代出过近30名进士,是名副其实的“进士村”;而严嵩的家乡街桥村不仅出了7位进士,而且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到天启元年(1621年)的200多年间,也出了7位进士,其中全村八代共511人,其中进士154人,这在全国是罕见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仅靠自己的力量写出这样一本书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有很好的藏书可供他浏览和检索。而严嵩恰巧54岁时,他即将退休,在分宜家乡捐建了千山御书楼,楼内藏书颇多,分宜当地学者严小平潜心研究。她认为,宋应星参考了《考工记》等以前的作品,并提到了《本草纲目》中的一些段落,说明他能够大量写作。四年来的工作,取得了前辈们的一些成绩。

    繁荣的文化、发达的教育、便捷的交通,以及蓬勃发展的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采矿业,为宋应星创作《天工开物》提供了便捷丰富的创作素材和适宜的人文环境。 “《天宫开物》在分宜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江西工程学院天宫文化研究所所长赖晨说。

    谐振

    在分宜县图书馆,200多个不同版本的《天宫开物》陈列柜里静静地陈列着,其中包括英、俄、日、法、德、意等多种语言的译本。据不完全统计,《天工开物》目前在全球有20多个版本,这在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是十分罕见的。

    与同时期的《本草纲目》、《农证纲目》相比,《天宫开物》是“墙内花开,墙外香”的典型,尤其受到日本和欧洲人的推崇。学术界。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也很少见。

    当满载丝绸、瓷器等工艺品的中国商船远渡重洋,驶向遥远的西方时,“天工开物”也踏上了它的传播之旅。

    17世纪,“天宫开物”首先传到日本。世界上第一本中文版《天宫开物》问世于1771年,是日本大阪书商柏原雅兵兵卫刻的速精堂版。这个版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30年重印时,正值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学者佐藤信渊基于“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开物者,经营土地、开发物产、富化宇宙、滋养人民”。掀起了富国造福人民的“学问”热潮。书中所载的铅镀银法、铜合金制造法、大型海船设计、提花机、锌冶炼技术等各项科技成果,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日本人。

    18世纪,“天宫开物”传入欧洲,引起更广泛的共鸣。从1830年开始,法国汉学家朱利安开始陆续翻译《天工开物》,以满足欧洲对冶炼技术、合金配方、养蚕技术的渴求。

    当时欧洲虽然已有养蚕技术,但防治蚕病经验不足,生丝产量大幅减少。 1837年,如莲完成了《天工开物》和《蚕业通考》蚕桑部分的翻译,并将译文命名为《蚕业集》。欧洲养蚕业从中国古代养蚕防病的经验中获得了巨大的实际效益。在农业技术方面,《天工开物》中引入的更加高效的犁直接推动了欧洲耕作制度和播种技术的改进,进而影响了欧洲农业革命的进程。在造纸技术方面,欧洲虽然从12世纪就学会了造纸,但原料单一,产量稀缺。 1840年,英国、德国等国利用《天工开物》中介绍的原料配方,成功改进了造纸技术。

    1869年,如连与科学家让·保罗·钱皮内合作,编撰了《天工开物》法文译本,出版为《中华帝国今日工业发展》。此后,如莲的译作被翻译成意大利语、德语、英语、俄语、希腊语和阿拉伯语,并在欧洲、美国和非洲广泛传播。据不完全统计,如莲的译作已在世界各地出版了16个版本,呈现出中国翻译史上罕见的奇观。

    进入20世纪,《天工开物》作为世界著名的科技杰作在各国广泛传播,成为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时不可或缺的著作。

    第一部《天宫开物》全英译本出现于1966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籍华人学者任一渡、孙守全的《天宫开物》全英译本,包括译者序言。 、译者注、正文以及 152 个插图、参考文献、术语表、附录和索引。该书被全球 588 个图书馆收藏。

    生活百科全书表情包_百科全书的图片_百科全书表情包空白原图

    有学者断定,《天工开物》中的许多记载在当时是领先于世界的:《曲经》提到了中国汉代发明的水力机械,它连接了动力机械、传动装置三部分。机和工作机。砂轮驱动二盘磨床多年提前1000次; 《左贤》引进的钻井技术比俄罗斯钻井技术早300多年; “动物杂交培育改良物种”比法国人早了200多年; “物种发育变异”比德国卡弗·沃尔夫的“起源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达尔文称《自然的创造》为“权威著作”。他还把涉及蚕桑技术的内容视为人工选择和生物进化的重要范例。李约瑟在其专着《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盛赞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高度评价和推荐“天工开物”——甚至更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科技论” 。问:古代中国为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回声

    与在海外的名声相比,《天工开物》在国内的命运却历尽波折,几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崇祯十年初版后,《天工开物》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知识》引述了《天工开物》中的相关论述。清朝顺治年间,书商杨素清出版了第二版。 1772年,清政府设立四库馆,编撰《四库全书》。 《天工开物》因含有“北陆”、“东北夷”二字而被列为禁书,此后几乎失传。

    沉寂了200多年,“天宫开物”终于找到了“挚友”。

    1914年,地质学家丁文江考察云南。他翻阅明清时期编撰的《云南通志》,发现有关铜矿开采、冶炼的章节大量引用了《天工开物》的记载。这项工作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

    返回北京后,丁文江到处寻找,走访了各大图书馆和古玩书店,询问了很多藏书人,但一无所获。后来,他偶然了解到了《天宫开物》的日文版,几经周折,他偶然发现了《天宫开物》的第一个中文译本——速精堂版,决定将其重新引入中国。经过多方努力,13年后,即1927年,平版版《天工开物》在天津出版。丁文江为此写了一篇三千字的后记《重印《天宫开物》始末》,感慨地叙述了这段经历。

    “世界上没有一本 300 年前写的关于农业和工业的书如此详细和准备充分。

    “明代……士大夫的心理内容是干旱贫瘠的,相当于一片荒芜的沙漠。宋朝独辟蹊径,违背了明儒的陋习,探寻了儒家思想的根源。”其学识之大,其观察之丰富,仅明代一人。”

    丁文江将宋应星比喻为一位孤独行走在精神沙漠中的拓荒者,看重他的科学思维和求实精神。还查阅地方志,着有《新宋长庚先生传》。他再次感叹:“先生的学术精神与现代的科学方法不谋而合,但由于国家变迁,他的著作分散,没有流传到周边国家。命运造就了他毕生的心血。”我会迷失,不为世人所知。”

    除了学者们的努力外,在宁波、上海、江西等地仍有一些民间藏书家意识到了《天工开物》的价值,并保存了下来。如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的明崇祯刻《宋应星四种》,是民国时期江西书法家蔡景祥在分宜获得并收藏的。

    在宋应星写书的分宜小镇,《天工开物》的生命力从未断绝。

    打麻、制纱、卷纱、整经、筘、刷布、织布……在“麻布之乡”双林镇,仍有不少麻布制作者仍保留着传统技艺。

    每一栋古色古香的白墙黑瓦的房子里,随处可见从制作布草到销售的各种流程:双林镇的布草制作者大多是老人。几个白发苍苍的婆婆坐在自家的小凳子上,揉捏着麻纤维。成纱;一位老人用一把特制的巨型刷子来刷纱线。这个过程就叫“刷”……麻布商黄友进正在清理仓库,手工制作的麻布整齐地码放着一摞摞。 “我工作了30多年,现在每年能收集到1万到2万块布。” 61岁的黄友金这两年也开始向年轻人学习,在社交媒体上直播卖亚麻布。

    生活百科全书表情包_百科全书的图片_百科全书表情包空白原图

    在芬尼县舒恩林镇的小尤恩村,农民使用传统技术制作亚麻。新华社信息表

    在一个古老的木织机面前,村民吴·劳克西安格(Wu Laixiang)将皮带绑在腰上,拧紧布,并用腰部灵活控制机器。 “这是在“天和凯”中记录的'腰机'。 Shuanglin镇Matian Village秘书Chang Chengmei说,71岁的Wu Laixiang一生都在这腰机上使用。在Shuanglin镇,有5,100多家专门从事亚麻生产的家庭,该镇的80%的农民从事亚麻工业。在Fenyi,有成千上万的大麻农民,有近30,000英亩的拉米种植面积和90多家纺织公司。在国内外出售的大麻纺织品,例如拉米垫,夏季刺绣和家庭纺织品。

    进入Fenyi Ma博物馆,有7个展览馆,包括“精美的工艺”,“一万年的衣服祖先”,“天和古代方法”,“大麻艺术继承”和“世界上的新大麻”,使用声音和光线对大麻培养的历史进行分类和展示的技术,诸如亚麻技术和现代亚麻寿命之类的内容。近年来,Fenyi依靠亚麻旋转技术的长期技术和亚麻文化的人文遗传来将亚麻纺纱行业视为一种充实人民的特征行业。它已经建立了从拉米耕种到服装和家庭纺织品生产的完整工业连锁店,并且也竭尽全力建立一个国家亚麻旋转行业示范基础。促进拉米种植,亚麻刺绣,文化和创造性旅游,产品销售和其他行业的相互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百科全书的图片_百科全书表情包空白原图_生活百科全书表情包

    芬尼县东部的村民正在生产竹制产品。

    直到今天,“天和凯乌”的智慧继续滋养这片土地。

    “爱国情感,务实的风格,创新性格,工匠精神和生态概念。”莱陈(Lai Chen)使用五个词来总结“天和凯乌(Tiangong Kaiwu)”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在Fenyi中,古老的亚麻工业和技术不仅在传统的纺织工业和服装领域是继承和继续的,而且还扩展到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和其他领域。目前,Fenyi专注于锂电池行业的发展,在光电信息和设备制造等领先行业中,富有迅速的增长。

    天气大道,凯沃大街,天冈凯瓦节...与“天和凯”有关的各种文化元素渗透到小镇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天。

    这个小镇以300年前的持续发展向其祖先致敬。

    在舞蹈剧《天和凯武》的最后一章中,歌曲的歌曲经常在书页制成的巨型轮子上挥舞着距离和未来。窗帘慢慢地掉下来,观众无休止地掌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4579.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