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攻略问答
  • 学龄前儿童移动终端使用现状与干预措施调查报告:家长管理与专家建议

    ——学龄前儿童移动终端使用现状及干预措施调查

    光明日报记者 唐倩儿

    编者注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不少学龄前儿童(3-6岁)从小就接触、使用或拥有手机、平板电脑、儿童手表等移动终端。他们在享受快乐和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视力丧失的问题。 、网络依赖和不良信息侵蚀等问题。我国学龄前儿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使用现状如何?家长对孩子使用移动终端的管理和干预是否到位?对此,光明日报记者联合有关专家,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前儿童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5020份。此外,还对北京、浙江、重庆等地的学龄前儿童和家长进行了调查。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学龄前儿童移动终端使用现状及家长关心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科学的对策建议。

    在江西省宜春市原州区滨江镇,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畅游花海。邹忠/光明影业 摄

    一、现状:学龄前儿童上网呈现低龄化趋势

    陪伴日常家庭孩子的感受_日常陪伴孩子的句子_陪伴孩子的家庭日常

    稚嫩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熟练地画出弧线,短视频纷纷闪现。一双童真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这些色彩斑斓的图画,屏幕前的孩子还是个孩子。一个3岁的孩子在幼儿园...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中。

    “我女儿4岁了,每次用手机看短视频、玩游戏,都会玩2个小时。当我想摘掉手机时,她哭着不肯。”北京市民王丽非常苦恼,希望有什么办法让女儿放下手机……

    平板、手机玩得太早,放不下,已经成为很多有学龄前儿童家庭的通病。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移动终端的使用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上网”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调查显示,70.4%的学龄前儿童已开始接触并积极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 70%已经使用过移动终端的学龄前儿童中,最早接触移动终端的时间集中在3岁,占比34.53%; 4岁开始接触和使用移动终端的占21.13%。

    此外,大量能够上网的孩子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专属设备。其中,拥有率最高的是平板电脑(18.7%),其次是儿童手表(18.25%),第三是手机(14.39%),4.77%拥有其他设备。

    一位妈妈讲述了她5岁的儿子结识手机这个“玩伴”的过程:孩子的第一次长途爬行是从大床的一个角落到另一个对面的角落。吸引他的是一部播放着儿歌和视频的手机;当他能坐在婴儿椅上自己吃饭的时候,手机上的短视频就成了老人喂奶的超级帮手,小胖手滑动屏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孩子们从小就对手机非常熟悉,使用起来也是水到渠成。

    陪伴日常家庭孩子的感受_日常陪伴孩子的句子_陪伴孩子的家庭日常

    看动画、看短视频是主要需求。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参与各类活动。在“上网”的孩子中,68.47%会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观看动画片,排名第一;紧随其后,41.18%的儿童会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观看短视频;第三是拍照。 、拍摄视频(25.7%)。此外,上网课(19.54%)、学习手工(18.84%)、玩游戏(17.6%)等也是孩子使用移动终端的重要内容。可见,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学龄前儿童的娱乐生活提供了便利。

    在北京的一处游乐场,记者看到一名男孩在用手机浏览短视频。 20分钟过去了,男孩的眼睛仍然盯着手机屏幕。当询问家长孩子的年龄时,他说:“孩子已经5岁多了,在幼儿园一班,平时一拿到手机就看,根本停不下来。” ”此时,家长一脸无奈。

    移动终端的使用时间总体是可控的。采访中,不少家长谈到了孩子使用手机时间过长的问题。从数据来看,在“联网”的孩子中,59.31%的人每天能使用各种移动终端30分钟以内,30.79%的人能使用30至60分钟,30.79%的人能使用60分钟以上分钟。至 9.9%。在单次使用时间调查中,40.68%的儿童单次使用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42.45%的儿童单次使用时间在15至30分钟之间,16.86%的儿童单次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超过一半的孩子可以在与父母约定的时间立即停止使用移动终端。近40%的儿童大部分时间都能如期停止使用移动终端。只有1.81%的孩子基本做不到。

    在管理孩子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问题上,不少家长反映,通过软硬结合的措施,可以把手机从孩子手中夺走。例如,看动画片时,首先告诉孩子可以看多少集、多长时间,并制定规则。一旦时间到了,无论孩子怎么哭,他们都不会妥协。还要与家里的老人和睦相处,并确保你的行为一致。几次之后,孩子即使撅嘴也会这样做,然后就成了习惯,他就不哭了。

    2、产生原因:孩子成长环境变化、优质亲子陪伴不足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孩子的成长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10.6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8%。目前,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应用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龄前儿童从出生起就很难避免被动或主动接触手机等移动终端。

    “以前,老人打开收音机听故事,打开电视给孩子播放动画片,现在可以用手机、平板电脑代替。”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儿童工作智库专家宗春山说。与书籍、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移动终端可以给孩子提供强烈的声、光、电影、声音的刺激。同时,各种资源方便易获取,无论是儿歌、音乐、动画片,还是早教课程。加之操作简便、适应各种场景,自然成为家庭育儿的重要工具。

    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父母缺乏优质的陪伴。调查显示,12.6%的家长经常主动使用手机“陪伴”孩子,68.75%的家长偶尔使用手机“陪伴”孩子,只有18.66%的家长从不使用手机“陪伴”孩子。孩子们;超过60%的家长让孩子浏览手机。此外,30.43%的家长选择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听孩子说话让孩子入睡,而不是传统家长讲故事哄孩子入睡。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习惯用手机来“陪伴”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缺乏优质的陪伴、亲情和沟通,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种替代性的“陪伴”本质上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宗春山说:“世界上有很重要的一点:培养孩子与父母的早期依恋关系非常重要。良好的依恋关系,一是可以给孩子安全感,二是可以激发孩子的依恋关系。”第三,还会培养孩子的社交天性。“用手机“代替陪伴”,不利于依恋关系的培养。

    家庭成员对孩子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缺乏科学管理。 “孩子从3岁开始就开始使用手机,一开始都是大人主动给孩子玩,为了哄孩子,也为了给家长腾出一些时间,他们不能很快就变成了孩子主动玩手机,需要手机。”很多家长在孩子接触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初期并没有坚持控制使用强度。 ,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此外,不少家长和长辈对孩子手机使用等行为的管理尺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玩了半个小时就该停下来了。然而,老人往往非常疼爱孙子,觉得“多玩一会儿也无所谓”。当家长试图劝说孩子交出手机时,往往会遭到家里老人的出面阻止,甚至双方发生争吵。 “这个时候,孩子们就得坚持尽量多玩。”一位家长说道。

    3、困扰:过早接触网络多维度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调查显示,家长对学龄前儿童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存在诸多担忧。

    担心影响视力。调查显示,91.09%的家长担心孩子过早接触手机等移动终端,会影响孩子视力。采访中,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现在4岁半了,每天到户外运动两个小时,体检时被告知远视储备消失了。”家长大吃一惊,回忆起可能导致孩子视力下降的事情。原因是家里的老人经常陪孩子玩手机,没有严格控制孩子观看短视频、动画片。这种情况在学龄前儿童中并不罕见。国家卫健委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各地6岁儿童近视率超过9%,最高可达19.1%;幼儿园6岁儿童中,高度近视率为1.5%。

    日常陪伴孩子的句子_陪伴孩子的家庭日常_陪伴日常家庭孩子的感受

    担心变得依赖互联网。调查中,62.09%的家长表示担心孩子使用移动终端可能导致网络依赖。在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孩子总是尽可能使用手机。 “吃饭前得玩,大人一不注意,就偷偷用手机看短视频、玩游戏,甚至上厕所的时候也要求玩。”专家表示,面对孩子过度依赖手机,家长如果缺乏科学引导,盲目批评、指责甚至生硬阻挠,很容易激化亲子矛盾,导致亲子关系恶化,适得其反。 。

    接触不良信息。调查中,42.02%的家长对孩子接触有害信息表示担忧。一位5岁孩子的爷爷告诉记者,他和孩子一起看短视频时“措手不及”:“有一次,我给孙子看了一段越野车爬陡坡的短视频。当车辆终于接近坡顶时,视频中的围观者说出了脏话,这让我出了一身冷汗。“此外,很多孩子在观看短视频时都使用成人手机。 。算法在推荐视频内容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

    浓度降低。调查数据显示,34.47%的家长担心孩子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会导致注意力下降。 “手机上的视频、动画非常刺激,变化快,色彩丰富,还伴有音乐节奏。孩子长期接触这样的刺激,当他们进入课堂时,会不太容易进入课堂。”上小学,面对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学习状态,就像一个习惯吃添加成分多、味道重的食物的人,要适应清淡健康就会困难很多。吃的。”宗春山说道。

    4、解决方案:网络时代,引导孩子与电子设备和谐共处

    “21世纪是网络和科技的时代,所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都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面临着挑战——他们不仅要利用好这些网络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黄卓庆说:

    家长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卢世珍表示:“《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传统的育儿‘家事’从法律层面上升为‘国家大事’,需要每个家庭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认识并有效处理儿童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问题涉及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家长要树立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起家庭的主体责任。未成年人教育,不断《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等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可以为家长提供参考。 “合法权益”“摄像教学,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等具体方法。 “家长要主动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合理安排学龄前儿童锻炼、休息、学习、娱乐的时间。合理利用,让孩子科学认识移动终端的利弊。”家长要以身作则,避免在家中过多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在选择孩子的课外兴趣课程时,多采用现场学习方式,减少对线上使用的依赖。

    家长应该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减少对移动终端陪伴的依赖。尽量每天花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陪伴他们读​​书、玩耍。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走出家门,一边跑步一边玩耍,融入自然景观,沐浴阳光,健康成长。设计丰富多彩的儿童游戏,让孩子体验更美好、更快乐、更真实的生活场景,抵消对手机和虚拟世界的过度迷恋。

    科学对待移动终端,将“控制使用”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家长不应该让学龄前孩子随意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但也要避免使用粗暴的方式。不建议家长通过强行抢夺、物理屏蔽等方式彻底切断孩子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接触。通过沟通、讨论、引导,与孩子建立“用规矩、协议”,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守信、自律的好习惯。另一方面,移动终端上的动漫、游戏、短视频等内容可以成为家长进行德智体美教育的出发点和助手,而不是对手和对手。家长应根据家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知识并付诸实践。

    学龄前儿童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情况可以从时间和内容两个关键点进行管理。时间是指每天的总使用时间和每次使用的持续时间。建议总时长控制在15至30分钟内,单次时长控制在5至15分钟内。内容是指孩子平时在手机上观看和参与的内容,如动画片、短视频、网课等。其中,建议在电视或投影仪上观看动画片,更有利于视力保护;观看短视频要把握“一限、一供、一看、一听”:一个限制,仅限于单一时长;一站式供应,主动提供科学健康的内容;当你看的时候,你经常检查你的孩子在看什么;当你聆听时,你会听到孩子谈论他们看过的短视频和其他内容。这样,孩子可以建立使用时间上限的概念,家长也对孩子使用移动终端的内容有清晰的了解。

    幼儿园作为学前儿童教育的主体之一,必须提供科学的指导。一方面,通过游戏、课程、活动,帮助孩子科学认识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减少屏幕使用强度,减少使用手机进行各种任务。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会、家长沙龙、家长案例咨询指导等方式,引导家长处理好孩子与手机的关系,遵循“可控但不可怕、放手不放任”的原则。 -faire”并基于儿童发展的科学原理。 ,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社区作为家庭生活的栖息地,必须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社区要利用邻近性、规律性、熟悉性、多样性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邻里调研、社区论坛分享、亲子情景游戏等活动,营造家长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的良好氛围。孩子和手机健康相处。 。针对个别家庭学前儿童教育存在的特殊困难,社会应本着保护儿童的原则,提供适当、必要的帮助和干预。

    社会层面,团体组织要为家庭教育提供保障,幼儿教育机构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及相关工委要投入足够的精力,高度重视学龄前儿童使用移动终端的现象和趋势,重点调查研究,帮助家长更新观念、提高能力。社会各界应科学、客观、全面看待学龄前儿童使用手机的情况。切忌全盘否定,更不能用极端案例来代替社会大局。相反,他们应该进行严格的分析和科学的论证。市场监管机构要加强有效监管,督促各类幼教产品生产经营者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不得为了盈利而生产、销售有损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的电子产品。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发放及数据分析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朱旭和光明日报记者唐倩儿共同完成)

    《光明日报》(2023年4月13日第07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9514.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