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学上主要用于侏儒症的“增高针”治疗悄然兴起。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所谓的“增高针”实际上是注射生长激素。专家认为,生长激素存在被滥用的可能,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内分泌失调、股骨头滑落、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父母对孩子的身高太担心了。”一家生长激素公司五年营收增长四倍多
“不管有多少人,需求量都不大,因为家长太担心孩子的身高了。”武汉协和医院儿科内分泌科林明医生告诉记者,周一至周五每天接诊50人,周日接诊70至70人。 80人,仅周六休息。现在正值暑假,每天接待的病人数量就更多了。
林明说,前来就医的人群中,有一半的家长是来询问孩子的身高问题,是否需要使用生长激素帮助孩子长高。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个子不高,就想打增高针、使用增高产品。”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内分泌科医生徐轩表示,儿童生长激素的全称是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这种生长激素只能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身材矮小等,不得擅自扩大治疗范围。
记者发现,一些私立医院打出“身高70%由遗传决定,30%由后天决定,定制身高不是梦”等宣传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生长激素的使用量有所增加。国内某生长激素龙头企业年营收逐年增长。 2016年至2020年五年间,其营收年均增长四倍以上,其中90%以上营收来自生长激素相关产品。
林铭表示,其实只有极小部分的孩子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绝大多数孩子只需要规律的饮食、运动、睡眠指导,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张怡宁说:“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不是我觉得矮就想长多高,所以我只服用生长激素,这是非常荒谬的行为。”
张怡宁说:“目前过度检查、检查不规范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家长来诊所,一定要给孩子做生长激素检查,我说不做还被骂。”这个检查是用药物刺激来进行检查,需要进行检查,当时影响激素刺激水平的外部因素很多,需要进行综合判断,有些医院是用不规范的方法来进行检查的。 ,并开始使用增高注射收到检查结果后就对孩子说,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花48万元让孩子长高1厘米”,打“增高针”存在健康风险
不久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黄科接待了一位病情急迫、求医的母亲王女士。王女士担心儿子太矮,便陆续到各个“身高促进诊所”。她一年花了48万元,儿子却只长高了1厘米。
“儿童过量使用生长激素已成为潜规则,临床中存在疾病诊断不规范、随意扩大生长激素应用范围、过度治疗等问题,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风险。 ”一位儿科医生担忧地说道。
家长不必要的身高焦虑很容易被非正规医疗机构利用和放大。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医药代表利用家长急于让孩子长高的心理,将生长激素吹捧为“增高神药”。事实上,生长激素分泌正常的孩子是不能注射生长激素的,否则会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
有医生介绍,有些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后,甲状腺功能会暂时降低,出现疲劳、无力、肥胖等症状。有些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后会出现高血糖,需要定期监测,以避免患糖尿病的风险。在一些儿童中,注射生长激素会导致股骨头滑脱和脊柱侧凸。
记者检索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与生长激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良性颅内高压、影响糖代谢、甲状腺功能减退、色素痣、手足肿大、局部红肿皮疹、中耳炎等。
据业内专家介绍,由于制剂、体重、敏感性不同,儿童注射生长激素每月费用在3000元至15000元不等,而且往往需要注射2至5年。
由于推广“增高针”可以带来暴利,一些医药代表利用高额回扣诱导儿科医生过度开药。一些生长激素制药公司邀请儿科医生参加培训,所谓培训就是要求医生给孩子开更多的生长激素,并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收取佣金。
规范生长激素使用刻不容缓
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儿科医生杨文清表示,有些侏儒症是合并有一些基础疾病的。基础疾病治愈后,可能会出现追赶性生长。如果你只是个子矮,并且没有生长激素缺乏,则根本不需要注射生长激素。
张怡宁等建议规范生长激素的使用。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监督。医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儿童诊疗指南,谨防临床滥用和超范围使用生长激素。对于受利益驱动诱导儿童注射生长激素的违法行为,卫生、药监、公安等部门要形成合力,严厉查处。
业内专家指出,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青少年和儿童应定期到儿科内分泌诊所进行监测,以了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医生会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指标、不良反应等。
“开设儿科内分泌的医院很少,我们科室是新成立的,目前人员不足。基层更缺乏专业的儿科内分泌医生,很难定期监测这些孩子,保证他们的健康。”注射是安全的。”某医院儿科内分泌科主任说。
业内专家表示,对于身材矮小的儿童,需要进行孩子骨龄、生长激素分泌水平等检查,并需要排除各种疾病后,才能决定是否适合生长激素治疗。对于患有侏儒症的儿童,生长激素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最佳治疗时机进行药物干预,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成长,但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科遗传与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程欣然建议,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明白生长激素不是想吃就吃的。真正需要的人必须经过相关检查,并得到专业医生的处方。只有这样你才能吃药。 (记者赵丹丹、韩佳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9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