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0日,由北京市科学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主办的“科学谣言真相榜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其中,“酸性体质”谣言之所以能上榜,是因为它流传时间长、信徒多、传播广、变异多。
只要上网一搜,就能看到“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碱性体质容易生男孩”、“碱性食物和酸性食物”等无数文章。
1. 以下哪些说法属于谣言?这里为您做详细的解释。
什么是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
首先,食物根据其所含的化学元素确实可以分为两类: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简称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
蔬菜、水果中,由于硫、磷、氯(形成酸性元素)含量较低,钾、钙、镁(形成碱性元素)含量较高,它们代谢后主要是金属阳离子。 ,有利于平衡血液和尿液。因此液体中的酸性物质称为碱性食品。
请注意,“变碱”和“变酸”是指进入人体后代谢终产物是酸性还是碱性,以及蔬菜的味道是酸性还是碱性。用pH试纸测试是酸性还是碱性。没关系。例如,西红柿和橙子是酸的,但它们是碱性食物。
鱼、肉、蛋以及精白米、白面粉都属于酸性食物。因为主要分布在外层的矿物元素大部分在加工过程中被去除,但内部的储存蛋白质被保留。用白米、白面粉和糖制成的饼干和糕点也是酸性的。
但马铃薯、红薯、紫薯、芋头、山药等薯类食品的钾含量很高,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呈弱碱性。
如果食品的“干含量”含有等量的形成酸的元素和形成碱的元素,则它是中性的。例如,牛奶基本上呈中性和微碱性,因为它富含磷和硫(形成酸性元素)和钙(形成碱性元素)。鱼、肉、蛋的硫、磷含量高,钙、镁含量低。它们都是酸性的。
那么,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对健康有何影响呢?
如果长期大量吃鱼、肉、蛋等酸性食物,而少吃蔬菜、水果、薯类,身体的“酸负荷”就会过大,就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这样的饮食还会增加患乳腺癌、肠癌等疾病的风险。
另一方面,吃太多的水果和蔬菜而太少的蛋白质也不起作用。就像当年红军走过草原,三年困难时期,人们吃的是麸皮。如果没有足够的蛋白质,他们就会营养不良,甚至死亡。
因此,没有必要神化“碱性食品”。
酸性和碱性食物不需要每天精确平衡,只要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大致平衡即可。这样,各种营养素包括矿质元素的合理供给比例,对身体健康最为有利。
但这与“体液变酸性”或“身体变酸性”完全不同。
人体体液的pH值长期保持弱碱性,pH值在7.35~7.45之间。过度波动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后果。因此,健康人的身体具有较强的酸碱平衡能力。所吃食物中的化学元素平衡并不是血液酸碱度的决定因素。
因此,人体的血液不会因为食用某些食物或保健品而变成酸性或碱性。
如果不是需要去医院紧急治疗的病理情况,只有一些极端的饮食条件才会导致血液过度酸性或碱性。
因此,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的说法是谣言。
还有传言说,吃碱性食物可以恢复血液的碱性,甚至包治百病。碱性保健品不能代替健康饮食。饮食营养均衡,没必要花高价购买碱性保健品。
同样,男孩或女孩的出生并不取决于母亲所吃食物的酸度或碱度。贫困时期,人们吃糯米糠和过量的碱性食品。难道他们就生不出女孩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谣言在过去十几年里传播得如此之广,而且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相信它们呢?
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利益驱动的。一些自称是碱性水、碱性保健品的产品,大力宣扬“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碱性食品可治愈百病”的观念。他们的宣传比科普的宣传要强几个数量级。
在利益的驱使下,科学谣言得逞了。
如果要说酸碱体质这个词的由来,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畅销书作家罗伯特·O·杨。 2002年起,他出版了一系列畅销书,推广“酸碱体质”理论,该理论传播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
2018年底,各大媒体报道了这样的消息:据《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报道,罗伯特·O·杨被法院判令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案件的原因是他听从了他的建议。患者放弃常规治疗,靠兜售的碱性食品治疗癌症,导致病情恶化。检察官认为他是“兜售伪科学的江湖骗子”。
这一判决也警醒了许多坚信酸碱体质、花巨资购买所谓“碱性保健品”、“碱性食品”的人。当然,一定还有更多的人还在痴迷。
最重要的是均衡饮食,你做到了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平均吃水果200-350克,蔬菜300-500克,纯肉40-75克,去骨鱼虾40-75克,鸡蛋一个,一杯每天牛奶。主食还应包括1/3至1/2的谷物和薯类。
这样吃的成本并不高,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如果可以的话请举手。
近日,有新闻提到,地中海饮食、得舒饮食、弹性素食三种食物结构位列健康饮食前三名。它们与我们的饮食指南相似但略有不同。他们都鼓励多吃蔬菜、适量的水果以及更多的全谷物和豆类。
按照这样的食物配比,各种营养成分可以自然平衡,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预防多种慢性疾病和癌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欢迎关注:今日头条【范志宏注册营养师】
尽快获取最实用的营养信息,与家人一起健康饮食。
范志宏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请营养科普首席专家
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6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