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攻略问答
  • 国医大师陈可冀谈中西医结合:传统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与互补

    档案照片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我国中西医结合学术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国医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克己接受了记者的专访。来自经济参考报在北京西苑医院的办公室。

    “我非常同意我国领导人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人时所说的话,‘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年近90岁的陈克己岁表示,“从临床实践来看,世界上似乎没有十全十美的医学。中医属于中国,属于中华民族。但文明没有国界,要注重交流和互补。”中华文明,包括传统中医,可以而且已经传播到国外;同样,包括西医在内的外来文明也可以为我们所用,“这些医学模式应该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进步,以提高诊断和医疗效果。”

    “组合”的目的:

    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

    1955年底,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成立,陈克基等一批“西汉”人士等待号召,开始了在这里学习和研究中医。

    亚健康西医_中西医并重 亚健康_西医亚健康中医是什么

    回忆起那段日子,陈克己非常感慨:“当时大家对中医的研究思路有很多讨论,就像‘烧饼子’一样,翻来覆去。中西医能否共存?”怎么结合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很典型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多次学术交流活动中,陈克己多次提出中西医融合可以有“求同存异”、“求同存异”等多种模式,也可以是“和而不同” ”。他认为,中西医是否以及如何结合的唯一标准是能否有效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并明确其作用机制。

    “明年,2018年,将是国家正式提出推进中西医结合70周年。这七十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认真反思,才能解决问题。”我们更加有利于人民健康,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陈可依说道。

    陈克己认为,一方面,中医与西医在“道”的层面上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比如中医非常重视中庸之道,八法治疗以‘和’为先,注重重视诊治中所谓的“实”与“不足”,提倡治疗疾病需要“中和”的传统理念,“升衰”的原则。主张“阴阳”以弥补不足,达到“阴阳秘”的境界,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内环境平衡”、内在稳定是一致的,态度和理念高度一致。 ”他认为,中西医绝不是所谓的“水火不容”的“死敌”,相反,它们是共同应对疾病的好“战友”。

    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看,中西医的学术差异完全可以形成有机有效的互补,促进两类医学的发展,达到“中西医并重”的效果。 ”。

    “比如没有血压计,就不会出现高血压吗?绝对不会。中医虽然没有‘高血压’这个名字,但确实对高血压对应的证候以及相应的诊治有认识。”中医更注重宏观,强调整体,但相对“模糊”,难以动态量化。更注重局部和微观的变化,这是比较准确的,但有时是片面的。”陈可依说道。

    在他看来,对于西医来说,中医的思维往往对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很多疾病目前西医可能检测不到,包括很多慢性病及其康复治疗,还有亚洲病。健康状况、功能性疾病,还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往往可以用中医的理解来治疗,效果往往很好。事实上,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特点和优势远不止于此。这。”

    中西医并重 亚健康_西医亚健康中医是什么_亚健康西医

    “我们的卫生政策多年来一直提倡‘中西医团结合作’、‘中西医结合’,为人民健康服务。所以,中西医是一家人,同心协力。”前面,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应该相互学习和包容,倡导多元化和开放的中医药发展和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医疗实践中,当然应该由患者决定是否使用中医药。医学、西医、或根据自身病情采用中西医结合等不同或多种模式治疗。”陈克己说道。

    “当然,这种自由一直存在,”他补充道。

    “组合”的基础:

    注重探索经典价值观

    中西医联合、合作、结合、融合的目标是服务健康中国;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是未来医学必然的发展方向——陈可一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这一点。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走向全球化,必然伴随着文化、技术等的全球融合和相互认可,医药也不例外。而中医药则确认并强化了其核心价值​​​​中西医结合发展规律,也必然要走中西医优势互补、促进双向交流、优势互补的道路。”

    不过,陈克己也强调,中医药要想“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首先要提高民族自信心,要有激情,这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同时,要努力使中医药几千年来形成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价值达成共识。目标是预防、治疗和医疗保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陈克基还记得,1950年代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时,他被二楼玻璃柜和展窗中陈列的清代宫廷原始医学档案深深吸引。

    “我看到了康熙、光绪、同治、西王母等皇帝的原始记录,这些档案的精心处方和工整的字迹让我深受感动。之后我开始整理这些档案,深入探索这些经典文献的价值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世纪80年代,陈克己才有机会整理清代原始医学档案。

    “当时,我向中国中医研究院吉中普所长表达了整理清代宫廷原始病历的愿望,第二天一早他就打电话联系了故宫博物院的领导,没有找到。”当时很多清朝宫廷的原始病历都被装在麻袋里存放在三楼,虽然申请后国家有关部门还是同意了我们的要求。很多年过去了,陈科吉还清楚地记得,当他从三楼取下布满灰尘的麻袋时,“有点发霉的味道”,刺痛我的鼻子,让我咳嗽,但我感到很满足。

    此后,陈克己与该院多位医生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人员合作,将三万多份清宫原始病案分类整理成册,出版了《清宫病案集》和《清宫病案集》。着有《清宫方剂集》等多部著作,并荣获中国政府出版奖,其中1981年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被翻译出版。当年日本学者以日文出版。

    清代医学档案中挖掘出许多宝贵的医学经验。 30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清宫病案研究室的陈克己和他的同事们,对清宫的“秘方”进行了研究。朝代有寿桃丸(盘桃丸)、平安丹、长春丹等。 、参麦饮、八仙饼等经过临床和实验研究,并根据相应适应症在老年病临床保健中推广应用,效果显着;促进了我国老年病的防治和中医老年医学的起步和发展。

    谈到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创新,陈克己认为,传承传统经验非常重要,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有条件的单位应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分析中药或复方的有效物质基础,研究其作用机制。

    西医亚健康中医是什么_亚健康西医_中西医并重 亚健康

    相当一部分人对此并不完全认同,认为这背离了中医“四气五味”的理论,是“以西理治中医”。

    “不过,我还是主张采用多种模式进行研发,中医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不要束缚手脚,还不如放手。屠呦呦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令人信服。”对于这种批评,陈克己并不认同。回避时,他还坚称“阐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组成和作用机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药现代化有两个前提,一是有效性,二是安全性。这两个前提都与了解其物质基础及其组成和作用机制密切相关。”陈克己说。

    教师和学校培训没有区别。

    “西学”不应受到限制

    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作为指导未来15年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文件。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民中医药基本服务。但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5.2万人,中药师(本科)11.4万人。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人才尤其短缺,而且中西医结合的就业安排似乎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今年7月1日实施的《中医药法》也提出“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医药发展需要、规模相适应的中医药教育体系”。 ,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培养中医药人才。”对此,陈可依表示同意。他还认为,书院教育和师资培训两种模式应该相辅相成,以书院教育为主流。 “但这两种方法之间没有区别。无论是通过教师培训还是院校培训,最终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或药剂师。” ,那里会有很多人。”

    当时“西学”的陈克基,就是通过师传授的方式学习中医的。曾师从名老中医冉雪峰、岳美中教授学习临床医学多年,并与蒲福洲、杨树谦、赵锡武等名老中医有深入合作。陈克基主持的“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荣获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医药行业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之一迄今为止在中国。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陈克己分析,近代以前,师范教育已成为主流,这符合当时的人口规模、交通条件、社会需求等条件。在人口众多、疾病种类不断变化、不断增长变化的当今社会,我们既要注重数量,又要注重质量。从历史上看,中医学术培养体系在清末已初步形成。 “当时,所有的太医院都开设了中医学校。”

    此外,陈克己还建议,管理者在中医教育传承方面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 “比如,近年来,有规定限制西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研究生。我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最初几年,有很多西医大学毕业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这些年,“西医”类的学生已经没有了。不是因为没有接班人,而是没有接班人。我想还是非常遗憾的。要多模式、多渠道培养人才,促进中西医结合。”

    “还有,要继续举办‘西医学中医’培训班。几十年前,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过‘西医学中医’培训班。很多学员那个时候现在已经成为中医从业者或者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知名专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可惜的是,培训班没能继续下去,还有很多人。学西医,对中医感兴趣医学,值得关注。”

    介绍:

    陈克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硕士。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创始人和开拓者。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终身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创新战略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 ,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传统医学顾问。

    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老年医学等方面的研究。在活血化瘀、芳香温经方剂治疗冠心病、补脾益肾抗衰老方剂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起并系统整理了3万余份清代宫廷医学原始档案。 1994年获首届中医药立夫学术奖,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首届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国际中医药贡献奖,2007年获吴阶平医学奖2009年获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6578.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