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一、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无论是基于思想启蒙,还是基于社会文化转型,新文化运动都是“席卷中国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和行动变革”。十多年后,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胡适在1933年芝加哥大学演讲中作了简短的总结:“新文化运动有三个突出特点,使人想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提倡用人们所使用的活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代文学的运动。传统文化,它是一场有意识地将个人从传统权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一场理性与传统、自由与权威的斗争,促进生命和人民的价值。最后,巧合的是,这场运动是由都了解自己文化的人们领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始于 1917 年的新运动,有时被称为“新文化运动”。这“新思想运动”、“新浪潮”引起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共鸣,被视为预示和预示着一个古老民族、一个文明古国的新运动。 ”
首先,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发现个性、解放个性的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主张解放个性; “打孔家店”,批判孔子和儒家思想,否认其无可置疑的统治地位;主张妇女解放、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主张移风易俗等,都是以人类解放为前提的激烈反传统,具有明显的思想启蒙意义。
其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枢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化转型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从文学革命开始的。文学革命最重大的成就是白话文的形成和广泛使用。有利于推动新型教育发展,有利于打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壁垒,特别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白话文已成为五四前后创造民族新文化最便捷的工具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前提。新文化运动也促进了新教育的成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推动了教育现代化。新文化运动期间,社会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拓展。新文化运动期间,新的教育体系、社会组织和公共媒体体系蓬勃发展。这对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对于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对于各种思想之间的相互争论和新思想的萌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新思潮兴起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在新思潮中的出现,是新文化运动对20世纪中国发展的重大贡献,为五四运动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期间,出现了许多进步社团,如北京的“青年中国学会”、“新潮学会”,长沙的“新民学会”等;五四运动后,以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的社团,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北大社会主义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觉醒社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后的一年里,全国出现了400多种新出版物,其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一定程度社会主义倾向的出版物有200多种。 《青年中国》、《湘江评论》、《觉醒》、《周刊评论》等因弘扬新思想、新文化而走红。在各种学说和思潮的冲突和碰撞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五四前夕的启蒙运动不仅具有时代价值,而且具有历史意义。当然,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回顾新文化运动,不难发现其固有的缺陷。它有严重的偏见:
首先,文化运动没有与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结合起来。文化运动不与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结合起来,就不可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文化运动虽然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并没有给反动统治者带来剧烈的震动。
二是形式主义偏见。在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下,许多新文化人士认为一切西方文化都是进步的,甚至把帝国主义用来奴役人民的思想武器也错误地当作新文化引进。在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下,许多新文化人士认为所有东方文化都是落后的,甚至是一些优秀的民族遗产。他们还错误地将其视为封建文化并全盘否定。这种形式主义的偏见必然影响到启蒙运动后来的发展。
第三,当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评中国的旧传统时,很少有人对其进行公正或同情的审视。这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文化的许多精髓淹没在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谴责中。从长远来看,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是肤浅的、缺乏辨别性的,并且在某些方面过于简单化。此外,五四时期的新知识分子对于从国外引进的新思想缺乏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分析。筛选。他们仍然经常含糊地提倡或完全否定西方思想。往往只有在时代的风浪消散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历史的清醒和真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6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