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这揭示了一个很少有人关注的非常简单的问题:
工作思路的重要性。
如果做一份工作就像开车从 A 点到 B 点,那么工作理念就是你的导航。
不同的工作思路对应着不同的优缺点。您可以选择距离最短的路径、红灯最少的路径或交通拥堵最少的路径。
职场人士往往不会只有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自己的工作,而是根据当前的问题和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思维方式。
例如,成本最低的方法、时间最快的方法、最全面的方法、内部沟通最少的方法、使用资源最少的方法等。
但职场新人可能只有一条路。有些人甚至在没有规划完整路线的情况下就开始“开车”。
这往往会导致一个问题:工作进行到一半,你发现无法继续下去,到处都是死胡同。但既然已经做过那么多事,我又舍不得把它们全部推倒重来。
那么该怎么办呢?
加班。
这种加班不是为了做好工作,而是给自己找麻烦。就是为了证明,即使最初的路线规划错误,我仍然可以绕道到达终点。
没必要。
如果一开始就下定决心,就能大大节省能源消耗,轻松高效地完成任务。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不是所有的任务一开始就能想清楚的,大多数时候都是边做边想的。
没错,但是边做边想,并不代表你的思路不清晰。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产品有一个“敏捷开发”的概念。
什么是敏捷开发?
首先制作最小规模的产品原型,然后投入市场,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
我们现在使用的许多应用程序在最初创建时并不是现在的样子。他们都是一步一步迭代到今天的。
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把我们日常的每一项工作都看做一个小“产品”,那么今天做出来的产品会和昨天一样吗?你明天生产的产品会重复你今天所做的吗?
值得深思。
思想应该与行动同步,但思想永远应该领先行动一小步。
如果你在做重复性的事情,比如收集数据和制作Excel表格,你每天就必须制作10张相同的表格。
那么每个表单就是一个任务单元。当你完成第一个任务单元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刚才的流程中有没有可以优化的步骤?您是否忘记使用任何快捷键?先做第三步再做第一步不是更方便吗?
相信我,你一定能找到优化的空间。在做下一个任务单元之前想清楚,你会发现这次可以节省10分钟。
你看,每次完成一个任务单元,对你来说都是一次迭代。
如果你在做推广工作,比如项目头脑风暴,就需要动员大家一起讨论想法。
然后你可以考虑如何激励每个人。比如提前收集一些别人做过的案例参考,或者自己给出一些初步的思考框架,然后集思广益,填写这个框架的内容?
这比不做任何准备就将人们聚集在一起更有效率。
请记住,您的想法应该始终领先于您的行动。
好的想法不会凭空出现。它们是根据经验总结、提炼和优化的。
那么如何训练自己的工作思维呢?最后,我想分享一些建议:
首先,收集整理自己过去所做的所有工作,并进行分类。
有这个习惯的人很少,但却是训练工作思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公司,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仔细总结,你一定会发现你的日常工作都逃不开那些固定类型。
例如,如果您是一名产品开发人员,您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哪些模块?分别对应哪些技能?需要与哪些部门进行沟通和协作,涉及哪些方法和技巧?
你是做业务分析的,那么业务分析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呢?前辈们每一步都是怎么做的呢?遇到具体问题时,有哪些经验和解决方案可以参考?
这些总结将帮助您形成工作想法的原型。
我曾经有一种在计算机中创建文件夹的方法。
每个文件夹的名称都对应着工作中的一个问题。文件夹里放的是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所有文件、PPT、流程图、表格。
例如,在名为“信息收集”的文件夹中,我列出了所有我能找到的收集信息的信息渠道。
在名为“创意工具”的文件夹中,我添加了所有可以激发创意的思维导图和文案方法。
名为“会议通讯”的文件夹包含各种会议纪要和电子邮件的写作模板。甚至哪些邮件应该直接发给老板,哪些邮件应该抄送给部门同事,我也把这些提示写成文件塞了进去。
工作了3年,我总共创建了20个文件夹。这20个文件夹对应了我工作中最重要的20个问题。
后来我辞职了,把20个文件夹全部删除了。因为我已经对一切都熟悉了,所以我知道该怎么做,而不必逐一点击。
换句话说,它们已经刻在我的DNA里了。
这就是总结的意义。
这种方法很容易实现,但是有一个缺陷,就是总结的思路对应于过去的问题。
它们可以解决已知的老问题,但不能带你进入新的领域。
该怎么办?我们需要创新。
但这种创新并不意味着对旧观念的大刀阔斧的改变,而是在旧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新。
例如,在现有产品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或减少一些步骤和功能,合并一些流程,来实现更优化的用户体验,这就是一种微创新。
再比如,在经典思维模型中,删除一些不相关的条件,改变一些特定的词语,使其更符合当前的环境,也是一种微创新。
就像营销中最经典的4P模型一样,分别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构建了基本的营销框架理论。
在这种思维模式诞生的时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子商务,媒体环境非常单一。现在看起来可能有点过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没用。
相反,我们可以在4P的基础上增加或优化几个元素。
例如,我们可以将促销和渠道合并到终端(结束)中。因为如今的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成为主流,它既是销售渠道,也是广告渠道。所有媒体内容渠道都要带动销售终端的流量。
我们还可以添加CRM(客户关系管理)的元素。因为过去的4P模式描述的是一次性销售,消费者购买后就离开了。
然而,随着移动技术和大数据的兴起,用户购买产品后的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促进用户复购,甚至培养成长期客户,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价值。
你看,我们不必完全推翻过去的经验,我们仍然可以让自己在框架内思考。
只是这个框架的形状和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你可以迈出一只脚或伸出一只手,但不必移动整个身体。
人们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先尝试一点点改变,发现有效,然后把小改变变成大创新。
至此,你其实已经掌握了工作中的大部分思路。无论遇到老问题还是新挑战,你都不会感到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就是进化到第三层,分裂重组的时候了。
打破过去的一切条条框框,提炼出思想的核心精华,然后重新组合成更精致、更强大的方法。
例如,100页的计划PPT,实际上可以将想法写在一页PPT中。这称为写作大纲;
另一个例子是行动计划。它的思想可以用一张纸和一支笔写出来,剩下的只是在框架基础上的提炼和扩展。
但无论怎样,工作中最本质的无非就是以下6点:
背景、目标、困难、方法、条件、时间。
背景是指此事的来龙去脉和现状;
目标是你最想达到的目标,最好不超过3个;
困难是实现目标过程中最直观的障碍;
方法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一系列想法、方法和步骤;
条件是指你实施该方法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支持;
时间是您完成工作从开始到结束所需的预计时间。
记住这6个关键词。你遇到的所有工作问题都是基于这6个关键词层层叠加。
你要做的就是脱掉所有这些外衣,最终化繁为简。
再比如,职场沟通的思路最终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类型称为时间线通信,过去-现在-未来。
这个东西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发展到哪里了,以后又会向什么方向继续发展。
这种沟通思路适用于新项目对接、背景介绍、公司介绍等会议场合。
第二种称为基于解决方案的沟通,即问题-方法-利益。
我们现在遇到了什么麻烦,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麻烦,每种方法可以带来什么好处。
这种沟通思路适合做项目报告、向客户和老板提出建议以及各种商务谈判场合。
第三种叫紧急通讯,what-nowwhat-sowhat。
这是什么情况,现在情况如何,下一步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这种沟通思路适用于各种突发事件,或者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需要立即拿出应对措施时。
熟练掌握这三个思路,你基本上就能应对99%的职场沟通情况。这也是为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凡事要有想法,凡事要有计划。这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
今天就这样。希望大家读完本文后,能够认识到工作思路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想清楚。
让我们互相鼓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张良吉,36氪经授权发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20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