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作层面,以《我的阿勒泰》为代表的一系列“破圈”作品相继涌现,掀起了“因短而美”的创作浪潮,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谓短剧,并不是微短剧,而是指20集以下的连续剧、单集15至30分钟的连续剧以及单集长度小于1集的单元剧。 6 集。
与中长剧相比,短剧体量更轻,试错成本更低。但由于播出周期有限,过去很难在商业上脱颖而出,因此他们一度担负着探索题材和培养人才的重任。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电视剧的商业价值不再与集数直接挂钩。即使播出周期不长、绝对播放量不高,只要播完率或平均每集播放量高、订户会员吸引新用户的能力强,业务就会良性循环。可以实现。近年来,短系列作品的数量逐年增加,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趋势。
2024年,短剧数量不仅会增加一倍,而且通过对主题、类型和风格的探索,扮演剧集“轻骑兵”的角色。 10集的《重生》和15集的《错位》共同证明了短剧驾驭复杂叙事的能力。短剧的蓬勃发展尊重了根据内容“量体裁衣”的艺术规律,也开辟了描写生活的新视角。一年来,这些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短剧,与《西北岁月》、《上甘岭》、《南来北往》、《凡人歌》、《胡同人》、《我《我是侦探》,完成了对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奔腾的时代潮流、火热的社会生活的立体描绘。
从接受程度来看,包括微短剧在内的短内容深刻影响着观众的娱乐消费习惯。 《中国微短剧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占网民总数的52.4%。微短剧追求极致的叙事效率,回应情感本能,追求降低门槛的常识性叙事。这些特点都符合当下的娱乐消费需求。他们用强刺激留住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碎片注意力,促进受众在不消耗文化能量的情况下享受“精神按摩”的消费习惯。
源于“短篇”的危机感传导至剧集供给端。微短剧的叙事“语法”开始被剧集创作所借鉴。伏笔和转场成了奢侈的表现,套路和反转成了两张“杀手锏”。为了情节密度,只要需要结果就可以省略过程;为了“提神”,可以增强情感,削弱逻辑。虽然这样的做法可能会降低作品的艺术品质,但客观地说,微短剧已经从电视剧、网剧的竞争对手,转变为戏剧界的“局面”,催生出新的创作动作,并置于更长时间的考虑之中。假以时日,或许会成为戏剧界“穷时思变”的催化剂。
从产业角度来看,降本增效的新常态也对戏剧创作提出了“短线化、短线化”的要求。篇幅冗长、内容空洞、剧情拖沓的长剧不仅会加速观众的流失,还会造成行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在符合剧集艺术规则的前提下,拧干水分、保留精髓,既是留住观众、提高完稿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据统计,2024年长视频平台推出的新剧中,20-29集的中长剧占比将超过50%,成为主流。虽然多数“明星”剧仍为30-39集,但平均集数已降至31集。 30集以下的电视剧,如《上甘岭》(24集)、《山花烂漫时》 (23集)、《辉煌风海》(18集)等,不仅占据了突出的比例,而且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知名度。热议。
当然,“短期增长”并不意味着“只为短期增长”。就史诗巨著而言,长篇剧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向短而生”的发展趋势,是对国产剧多年来积累的“重长轻短”习惯的纠正。在新媒体格局下,短剧、中长剧、迷你剧必须均衡发展、优势互补,才能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观剧需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20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