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攻略问答
  •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重点以改善条件和政策措施为保障,建立健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度一致、紧密关联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教育、产业、科技等资源统筹协调,打通政产学研、创新转就业一体化教育“堵点”,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构建以培养立德树人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统筹组织协作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成果孵化体系、激励评价体系建设,汇聚各主体合力,激发人才动能。以一体化课堂、导航实践、驱动平台建设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系统化、系统化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率。

    主要任务:实施课堂一体化质量提升行动、导航式实践增效行动、驱动平台建设行动、教师能力提升行动、创新创业生态保护行动等5个方面15项行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力争到2027年建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大批勇于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一)实施课堂质量综合提升行动

    1.实现课堂“两个全覆盖”

    面向全体学生,紧紧围绕创新创业精神塑造、意识激发、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构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深化“四新”建设的一体化课堂。 。一是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程度要体现在课程目标中,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要不断推进。 、就业教育深度自然融合。二是各专业要建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纳入培养计划,紧密结合新发展、新挑战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创新思维和方法、前沿引进、竞赛指导、专业化等。培训实践、创新实验和高级基础知识。 、工具运用等方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倡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探索非标准答案等考核方式。到2027年,全面覆盖各专业创新创业通识课程自主建设,完成“太原理工大学创客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同步开展精品教材建设和培育,全面改进和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2.开展示范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

    开展校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和核心课程培育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示范课程(思想创意融合)、专业创意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创新创业核心系列课程。到2027年,重点建设10门以上特色示范(精品)课程、5门全国高校特别是省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示范课程、2-3门线上线下混合示范课程、1门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示范课程。 -2 社交课程。实用示范课程。依托特色示范(精品)课程开展校级创新创业教育虚拟教研室培育建设。

    重构创意_创业价值重构方案_重构方案创业价值怎么写

    3、打造优质创新创业教育案例库

    开展优秀教育教学案例收集和开发,将现实问题理论化、系统化,促进高水平研究、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案例写作质量,鼓励教师将教学案例写作与案例科学研究相结合,突出教学的适用性、启发性思维和学术价值,发展形成一大批高质量的教学案例结合真实情境和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案例。积极开展优秀案例评选推荐推广,通过总结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教学改革经验总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科竞赛成果与分析、人才培养等,丰富教学成果和资源库。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等。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需求。 5年内,我们计划分门别类编写5-8册创新创业教育案例集。

    (二)实施以航行为导向的务实增效行动

    4.提高创新创业培训实施质量

    引导学生面向实际需求,开展从想法萌芽到“产品化”的“项目式学习”。根据不同学段、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按照创新训练、创新应用、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等不同类别,有组织、分层、系统地开展项目挖掘和培育工作。各教学科研单位要做好目标导航,注重项目策划,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实际需求命题”的比重,用真实的项目和课题引导学生;要树立成果导向,加强实践检验和提高项目指导质量,引导和鼓励项目团队通过学科竞赛、社会研究和社会实践,推动高水平成果的输出、应用和转化。学校每年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约150个。

    五、提高学科竞赛教育实效

    推进课程化竞赛训练和成果化工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注重学科竞赛研究分析​​,将学习、竞赛、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挑战性,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适应性改革,形成高质量示范性教育改革结果。支持大学生每年参加不少于100项重点学科竞赛,推动各专业学科竞赛全覆盖。建设学科竞赛管理体系和需求对接平台,规范竞赛申请、项目立项、课程(培训)、学分、成果转化、资金使用等管理,为学科竞赛提供服务、展示、交流和推广,不断扩大学科竞赛教育的影响和效益。

    6、实施应用转化项目培育计划

    建设创新创业成果应用转化培育项目库和创业带动就业项目库。汇聚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资源,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具有一定技术成熟度的大学生深度参与的师生共创项目孵化和转化,明确目标产品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支持已有的创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大型企业团队;支持师生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共同设立企业命题项目,通过问题导向实现成果转化;加强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涌现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后续支持,推动一批优秀项目在大赛中落地,对获奖项目给予支持。项目成果转化,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效应。

    (三)实施驱动平台建设行动

    创业价值重构方案_重构创意_重构方案创业价值怎么写

    7.推动产学研创新协同教育平台建设

    支持各类教学科研单位主动对接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与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产学研创新协同教育平台。通过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实践作业、教师双聘、学术/非学术培训等措施,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创的长效机制,推动教育链、科技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联动。学校设立“产学研创新协同育人项目”,为依托平台持续开展的涵盖多学科的创新创业项目班和专业培训班提供一定的配套经费支持。开展“产业赋能创新创业团队”培育行动,支持可直接应用于产业应用的科技成果团队;支持与企业联合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处于产业化初期的团队;获得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的团队,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团队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计划5年内建成3-5个国家级或省级产学研创新协同教育平台。

    八、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建设

    依托工程训练中心打造“智能制造工程实训综合平台”,将新工科学科、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融入实践育人过程,打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产业技术发展与行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要求引入了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过程。以“基础认知训练”、“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设计训练”、“创新设计训练”四级结构化实践体系,为全校本科专业提供不同层次的工程训练课程,并提供为大学生自由探索、创造性实践提供全方位的开放服务,打造一流的开放式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平台。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分中心”,利用校内科研、实验平台和创新实践基地,构建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并向全体大学生提供预留使用、设备借用、仿真设计、模型处理、分析测试、培训交流、实训,以及企业合作、成果转化、创客空间等服务。学校对场地使用、专业仪器设备改造、实验耗材补贴等给予财政支持。

    9.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整合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和山西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科技产业孵化园、省级产学研创新联盟平台、山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平台等资源,开展示范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打造“专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科技研究院+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工作链,健全完善信息发布、需求对接、创业指导、企业诊断、营销、投融资、产权交易等、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对外合作、法律咨询等功能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积极对接政府、投资人等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和资金,重点培育优秀的团队和项目打造全要素、开放、便捷、共享的项目孵化平台。培育一批双创项目,孵化一批双创企业,帮助市场主体倍增行动。计划五年内支持100项以上重要双创成果转移转化。

    (四)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行动

    10.开展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

    以创新创业教师思维、知识、能力体系建设为基础,围绕思想与创新融合、专长融合、产教融合、示范课程建设、提高竞赛(实训)指导能力,建立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组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指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产业发展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并指导项目实践。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结合学术论坛、专题研讨会、案例分享、工作坊等灵活形式,覆盖千余人次。

    十一、实施教师成果转化能力建设

    以提高教师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为目标,每年举办专题培训、项目路演、需求对接等活动,引导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参与挖掘、披露、评估、应用、维护学校双创成果的推广、对接、洽谈。等,提高成果转化的数量和专业水平。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开展“专业与兼职相结合、引育并举”的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和人才库建设。 5年内聘请100多名全国知名专家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实现导师队伍专业化、专业化。

    十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项研究

    学校立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际,鼓励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探索有效的组织协作、资源支撑、成果孵化、区域创新、监督评价体系建设模式和特色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立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促进思想与创新融合、专业与创新融合、产教融合。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基于项目学习的教育模式,有效提高实施质量。四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探索有效聚集政产学研资源、强化人才培养实效的工作模式。 5年内,设立50多个校级创新创业教育重点研究课题,鼓励创新创业改革实践。

    (五)开展创新创业生态保护行动

    13.完善协同工作体系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研究解决推进工作的重要问题,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主任由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兼任。办公室成员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根据建设任务成立专门工作组(分组具体见下表),负责推动本政策落实。制定具体任务和要求。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组实行工作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

    特别工作组

    会员单位

    一体化课堂建设工作组

    重构创意_创业价值重构方案_重构方案创业价值怎么写

    创新创业学院、本科生院、研究生院。

    导航实践建设工作组

    创新创业学院、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驱动平台建设工作组

    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科技研究院、国资办、资产中心。

    教师能力提升行动工作组

    创新创业学院、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所、教师发展中心。

    创新创业生态保护工作组

    创新创业学院、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学生办公室)、研究生事务部、人事部(党委教师工作部)、财务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技研究院、国资管理办公室、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团委、校友事务办公室。

    各教研单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全面组织实施本单位相关工作。并指定具体工作领导和联系人负责联络对接工作。

    14.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潜力

    树立“需求驱动、行业为本、结果导向”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构建“结果认定、结果导向”的质量标准和激励评价体系。在学生学分认定、质量评估、奖学金评估、研究生升免、优先评估、教师职称评估、绩效奖励、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创业激励等方面进行激励因素改革。优先选拔积极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推动学风建设,强化学术导航。选择优秀项目和团队,实施有针对性的发展支持和服务。开展创新创业名誉导师和大学生科创之星评选,通过榜样引领和政策激励,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热情。搭建校友创新创业资源聚合平台,在校友、学校、社会之间形成长效创新创业生态圈,凝聚校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力量,发起并实施校友创新创业大赛规划、协助国家、地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15.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典范品牌

    树立“需求驱动、行业为本、结果导向”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优质活动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论坛、年会、创客周等系列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案例的宣传推广,营造创客文化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开展“科技中国”社会调查和“青春红色梦想之旅”创新创业实践行动,对优秀项目提供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师生在社会实践第一线探索科研课题。支持学院开展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建设,通过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推动教育实践,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一体化推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支持高质量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学生骨干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量的关注度、影响力和作用。

    三、保障措施

    十六、强化支持保障

    加强对以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政策、机构、人员、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修改完善绩效分配、工作考核、评价等相关规章制度。信用认可。建立稳定的专兼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和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助教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在学科建设经费中,学校按照中央专项彩票公益基金支持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每年按不低于1:1的比例提供配套支持。用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重点项目资助、师资培训、教改项目资助、重点活动等。依托太原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基金积极鼓励和推动教学科研单位与企业、校友联手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教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诚信化、规范化、高质量。执行。

    各教学科研单位要制定并实施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制度,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动力。要指定1-2名创新创业教育专门工作联系人负责相关工作对接。要综合利用学校的各项投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实践提供支持,主动满足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共同支持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

    十七、注重监督落实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信息纳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将创新创业实践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和内涵,接受社会监督。各专项工作组成员单位要抓紧研究制定并落实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制度,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动力,充分发挥制度的牵引作用以及评估的促进作用。所有的教学和研究单位都必须将创新和创业教育纳入其年度关键工作计划,根据实际条件制定实施计划,并将其提交给创新和创业研究所以进行记录。学校将创新和企业家教育视为重要指标,并将其包括在二级单位的年终绩效评估指标中,这在人才培训评估中反映在。评估结果还可以作为第二年与创新和创业教育有关的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8000.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