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默
编辑|姜悦
01offer治愈中年危机
43岁那年,张良决定去美国留学。
今年,他遭遇职场危机——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中层管理人员的他突然被解雇。然后他发现,凭借着出色的履历,他已经成为了就业市场上最不受欢迎的人。他找工作、做自媒体、尝试创业,但最后却发现自己走进了死胡同。中年危机和职场危机一起袭来,让他不知所措、窒息。
这一刻,张良心里有一个声音越来越大,那就是——出国留学。
这个声音曾经在张良年轻的时候响起过。他的本科学位是英语。 23岁时,他收到了一所国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但他放弃了。 30岁时,他拿到了国外学校的MBA录取通知书。当时他的事业正蒸蒸日上,所以他就放弃了。
如今,生活又给了他一次选择的机会。在得到父母和爱人的支持后,张亮于2022年底开始申请美国大学。
从申请到拿到第一份offer,一共花了三个半月的时间。其中,提交材料后的一个半月的等待是最煎熬和痛苦的。这段时间张良心里非常着急。他忍不住往最坏的方面想——“如果没有学校要我怎么办?”由于职场上的年龄歧视,他失去了所有的自信。
惊喜来得很快。一份offer,两份offer,三份offer……因为张亮过往的工作经历,他收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六所英美名校的offer。
图:张亮收到芝加哥大学的offer
最终,他选择去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管理。
“事实证明我能行,我能行。”还没上学,张良就觉得自己已经克服了中年危机——考上了多所英美名校,这让他感到被种种拒绝,几近绝望。 ,看到了新的希望。
也有一些人感受到了危险信号,提早选择出国留学,换一种方式生活。
35岁那年,陈远选择去英国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在国内,陈元取得了博士学位。考试两次但都失败了。原因与成绩无关,这让她很沮丧。那时,她已经在医院达到中层水平,但每天加班,没有时间照顾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在国内,自闭症儿童的入学是一个难题。她的儿子智商正常,已到小学年龄,但不能上公立学校。陈媛多方询问的结果是,即使孩子可以正常入读公立学校,但整个过程仍然需要家长或影子老师的陪伴。她的丈夫在一家媒体公司工作了十几年,经常上夜班,身体也有一些问题。
“在30岁之前,我们一直在为生活添砖加瓦,想要这个想要那个。但现在,我想要做一些减法。”与丈夫商量后,她决定举家移居英国。他们希望给孩子留下更多的时间,也给自己留下更多的时间。
37岁,单身的戴琳选择去意大利攻读硕士学位。
当时,她已在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多年,期间她也辞去工作,与同事一起创业。在外界看来,当互联网行业还在蓬勃发展时,她已经有一种大厦即将倒塌的危机感。这一部分是行业原因,一部分是年龄、学历、性别等因素造成的。 “职场上有比你便宜、听话的人,公司要解雇你,可以找任何理由。”一种即将失去一切的危机感笼罩着她。最终,她决定主动出国留学,看看自己到底是谁。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43岁的吴琳选择去英国攻读硕士学位。
从清华美院设计系毕业后,他赶上了互联网潮流,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后来他开始了自己的互联网项目,公司发展也不错。 2014年,他接触到清华大学新专业“服务设计”,兴趣被点燃。但这一概念在国内仍处于早期阶段,缺乏应用环境。 2019年,他决定出国留学,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经过一年的准备,他终于免试拿到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服务设计硕士课程的录取通知书。该校在QS艺术设计类大学排名中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在将自己的决定告知合作伙伴和投资者后,他暂停了国内的项目,并于2020年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伦敦,开始了自己的高级留学生涯。
02 高龄出国留学的困难
与二十多岁的时候不同,三四十岁的时候如果选择出国留学,你就要放弃太多的东西。
比如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踏踏实实的安全感。还有机会成本——出国留学意味着职业生涯的中断。一旦你毕业回国,你是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甚至根本就没有工作,都是未知数。
出国留学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如果选择意大利这样的欧洲小众目的地留学,一年10万元就可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了。但在英国、美国等地,费用要贵很多。比如,在纽约、伦敦这样的大城市,一年的学费加上生活费至少需要50万人民币。
张良获得了芝加哥大学2万美元的奖学金,但要读一年的硕士学位,他估计要花掉40万美元以上,而且这是在尽可能节省的情况下。吴琳花费100万去英国读了两年的硕士学位。
陈元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由于在国内治疗儿子自闭症的费用巨大,她出国时没有太多现金。到了英国后,她不得不做兼职,工作往往又苦又累。自由职业者丈夫接受了一些平面设计订单。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萌生了卖掉中国房子的想法。
娜娜现在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学校距离她住的地方骑自行车只需十分钟。她正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她专业不用交学费,花的只是房租和生活费。荷兰人的早餐和午餐都很简单,通常是三明治。娜娜会去家附近的超市买菜,自己做饭。
一般来说,荷兰的物价比国内贵:牛肉7欧元一斤多,牛肉馅5欧元一斤,香蕉1欧元一斤多,草莓4-5欧元一斤,花椰菜每斤2欧元以上……而在中国,特殊蔬菜,比如生菜,高达3欧元一根,空心菜3-4欧元一斤,两个卷心菜头2欧元。
疫情前,娜娜兼职做国内学生探访项目。疫情发生后,该项目被叫停,至今尚未恢复。 “我现在没有经济来源,只能坚持下去,出国留学不容易。”
未来是不确定的,成本是巨大的。并不是每个人到了中年都有勇气出国留学。
学业压力也是一个障碍。
最大的障碍是语言。在去英国攻读硕士学位之前,吴林已经大学毕业20年了,英语已经失传了20年。在国内第一次参加雅思考试,他只得到了4.5分。出国前,他用了一年时间将雅思成绩提高到6分。尽管如此,出国后,他仍然发现自己变成了“聋子”、“哑巴”。
起初,他连电话都打不了——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也没有行动辅助,沟通非常困难。另外,英国不同族裔的口音不同,更让人听不清。上课时,老师语速很快,仿佛在听天经。
“我有足够的业务经验,与导师、同学的人际沟通没有问题,适应环境也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语言——你的语言熟练程度决定了你的能力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吴琳说道。
放慢播放速度,一遍又一遍地听学校的录屏课程;使用软件转换以前课程的文本;制作很多单词卡……这些都是愚蠢的学习方法。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吴林突然发现自己能逐渐跟上老师的纯英文授课。
图:吴林与导师就项目进行交流
对于海外学生来说,阅读大量文献、参与小组讨论是必要的学习过程。在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之前,娜娜曾在欧盟的一个名为 Erasmus Mundus 的联合硕士项目中学习,专门研究教育政策和全球发展。硕士学位课程在西班牙、马耳他和荷兰的三所大学进行。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她经常早上起床就开始学习,然后去上课,然后回家。有时她要学习到凌晨两点。
这是她一生中学习最认真的时候。哪怕是高考之前,她也从来没有这么努力过。
陈元博士学习非常艰难,她的博士生导师离开了学术界,进入了工业界。她的医学博士学位研究计划分为三项小型研究。为了完成第一个小研究的论文,陈媛不得不给自己单独租一套房子,开启地狱模式,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已经一个多月了。
但挑战超出了学术范围。
2019年11月,戴琳飞往意大利。在前往佛罗伦萨大学攻读传播理论硕士学位之前,她先在意大利的一所语言学校学习了10个月。我进入语言学校不久,Covid-19疫情在全球爆发。意大利封国并实行宵禁,与中国的航班也被切断。那时,她住在托斯卡纳山区,人烟稀少,身边没有朋友。因为疫情,她只能线上上课,无法与老师、同学进行线下接触。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国,不知道自己能否顺利从语言学校毕业,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没有亲人朋友……那时的戴琳发展出严重的抑郁倾向。
在她最郁闷的时候,她不惜花费高额漫游费,用自己的国内手机号码拨打意大利国内的自杀求助热线,但始终没有接通。她面前总是有六七个人。直到有一天,戴琳突然松了口气——“总会有六七个人比你更想活下去,他们遇到的问题可能比我更严重。”
在国外留学期间,她看到了自己最脆弱、最脆弱的一面。
带着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到英国读博士的陈远,有一次在儿子被学校开除时,一度失声痛哭。在英国,只要租户的孩子住在学校附近,学校就不能拒绝他们入学。因此,为了方便孩子学习,她在一个几乎全是白人的社区,以非常昂贵的租金租了一套房子。她喜欢附近一所位于森林里的学校。它只有20名学生,提供免费的马术和游泳课程。环境非常好。
没想到,陈远的孩子第一天就难以控制情绪,打了校长一巴掌。之后,校长开始给孩子穿小鞋,孩子情绪崩溃。一个月后,孩子被非正式地退学。 “当时我都快哭出来了。”陈媛说。
03走过的每条路都很重要
虽然高龄留学存在种种阻碍和困难,但职场工作十几年再申请学校也并非没有优势——很多国外大学看重申请者过往的专业背景和经历。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年龄较大的学生申请人将比空白的年轻人更有优势。
此外,虽然体力和精力不如年轻人,但年龄较大的留学生自我认识更清晰,学习时更有目的性和专注力。 “我们做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当我们向导师寻求帮助时,我们的要求更加精准。”陈媛说。
对于人文学科来说尤其如此。
戴琳就读于佛罗伦萨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文学与哲学系传播理论专业。这所学院重视通识教育,每学期开设哲学课程,要求系统学习西方哲学。这与国内的新闻传播专业有很大不同。学习西方哲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 “这就像对你的大脑做了一个恶作剧,很痛苦很痛苦,但当你思考完之后,你的思维就会更顺畅。”戴林说。
图:戴琳在佛罗伦萨一家咖啡馆写论文
橘子39岁时,前往伦敦大学学院攻读人类学硕士学位,专攻纪录片。她的很多同学都是导演和摄影师,但她却几乎不会拍摄。不过,得益于13年媒体工作经历培养出来的思想深度和题材敏感性,毕业时,她的毕业作品《中国老年女性的生育选择》成为班上为数不多的获奖作品之一。一个 A。
“英国有句谚语,‘经验永不老’。我们走过的路都很重要,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贬值。”陈元说。
她过去工作的努力也让她解决了儿子的学业问题。儿子被学校开除后,她坚持打电话给有关部门投诉,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英国政府为儿子提供了二对一的教学机会。在当地教堂的会议室里,一名英语老师和一名双语助教每天为孩子们授课,家长无需支付任何费用。陈元表示,为此英国政府每天需要支付200英镑的学费。
现在,孩子自信多了,英语也进步了很多。 “这样的机会是很多英国家庭都没有的。”陈元说。
接下来,她要为孩子申请一所更好的特殊学校。自闭症有多种类型。这所学校专门为她儿子这样的自闭症儿童开设了一个班级,而且是免费的。
图:陈远的儿子在英国
04针对年龄的偏见和污名化
“你都这么大了,还出去读书?”娜娜记得,当她在北京某使馆办理签证时,窗口的中国工作人员带着嘲讽的语气对她说道。那一年,她35岁。
医学领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偏见与污名”。在陈元看来,年龄歧视是典型的偏见和污名化。例如,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女性不能超过40岁,男性不能超过35岁;申请国家青少年科学基金,男性年龄不超过38岁,女性年龄不超过40岁。 “一旦一环不通,通向全国的道路很可能就会被切断。”
她觉得最可怕的是,长期经历年龄歧视后,这种观念会被个体内化,导致人们对自己进行PUA。
橘子辞职去英国读硕士之前,他觉得自己越来越没用了。那时,领导经常对她和同事们说:“你们都这么大了,还能去哪里?你们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
在国外,她觉得年龄似乎并不重要。她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但大家对她一视同仁,说:“你会忘记自己的年龄。”
攻读博士学位时,陈元35岁。 “在英国,这个年纪攻读博士学位是很正常的事情。”当她在目前就读的英国大学医学院担任助教时,她发现有一名本科生已经31岁了。医学院本科学习需要五年时间,这意味着毕业时他已经36岁了。
她的邻居四十多岁,做了近20年的家庭主妇。不久前,她在陈媛的学校找到了一份行政工作,还在攻读营养学研究生学位。她的学习非常愉快。
不久前,陈源医学院召开研究生大会,展示研究成果。三分钟演讲比赛的第一名获得者是一位六十多岁、头发花白的女士。她只做了一个PPT,但很精彩。 “在我们小组讨论中,大家都觉得读博士的最佳年龄是在她这个年纪,有钱有闲,愿意花时间做自己想做的研究。她很平静,不着急。”根本没有。”陈元表示,英国人喜欢传播八卦,但年龄不会成为八卦话题。在这里,如果你在任何年龄开始做某事,你都不会被嘲笑。每个人对年龄都非常宽容。
戴琳的同学中,年龄最大的51岁。不久前,她看到一则新闻:意大利有一位1923年出生的老人,他从小就热爱学习,但为了生活,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去打工。 2020年,这位老人以高分完成了三年本科学业。如今,99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意大利巴勒莫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
图片:意大利媒体《LEGGO》报道了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99岁老人。这位老人的名字叫朱塞佩·帕特诺
网友张亮46岁从一家国企辞职,远赴美国学习心理学。现在她48岁,在美国担任婚姻和家庭治疗师。
“在国外职场,年龄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但年龄只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决定性因素。而且,很多国家都明确禁止年龄、性别、种族、信仰、性取向方面的歧视。例如,他们不允许规定申请人的年龄。”张良说道。
在英国,吴琳对几位研究生导师说,在中国,35-40岁的人群中已经存在职场危机,他们很难理解。他们告诉他,他已经做了30年的设计,可以继续做到70岁。
作为一名曾经的企业主,吴林觉得,目前国内职场中存在的年龄歧视现象与国内的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在国外,很多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稳定的平台阶段,存在一定的差距。更需要在一个行业继续努力。中年人有着多年的经验和传承,而中国经济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行业洗牌频繁,相比之下,年轻人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年轻人是我们有力的手臂,但你的手臂能举多高取决于你肩膀的力量。中年人有这样的肩膀。而老一辈专家是我们底层的举升力量。”吴林认为,中年人阅历丰富,判断准确,投入稳定,对一件事坚持不懈。随着中国产业的运作越来越精细,他们将拥有更多的机会。
05学习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2023年高分日剧《重启人生》中,33岁的普通单身女性麻美获得了重生的机会,但转世时需要积累足够的功德才能成为人类。下辈子。
与大多数逆袭题材、重生题材不同,这部剧更多地探讨了平凡人生的价值。因为麻美每次重生几乎都是以同样的方式成长,只是因为职业不同,心态不同,她学会了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上一世,她终于明白,最重要的不是轮回,而是活好这一生。
美,有时候只需要换个角度,就会显现出来。
年长的国际学生对此有很多见解。
“在国内职场,我们有一个社交时钟,衡量成功或失败的标准非常单一——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算成功。”陈远到了国外才发现,成功可以是多方面的。
完成博士学位的人可以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从大学退学去做小生意,把小生意做得很好,大家都喜欢他,这样的人就能成功,也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环境的放松让陈远终于停下来,“想想我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社会希望我做的事情。”
这就是学习带来的美丽。很多人也通过学习获得了一定程度重新开始生活的机会。
在荷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娜娜组建了家庭并育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如今,40岁的她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三篇文章。
获得服务设计硕士学位后,吴琳计划利用英国研究生工作签证政策,在英国再呆两年,探索可能的商机。现在他与国内合作伙伴远程工作。虽然收入比在国内时下降了30%,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每天都会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了解之后再传回国内,在行业中落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他今年已经45岁了,但心态一直年轻,一直在学习。 。最近,他正在忙着准备自己的AIGC设计助理课程。
戴琳喜欢旅游。出国留学之前,她已经去过20多个国家。现在,她正在利用意大利研究生工作签证政策多留一年。她在当地一家媒体找到了一份兼职工作,接下来的一年她最想做的就是旅行。这也是她来意大利留学的原因之一。
她想在很多陌生的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看城市的日出和日落,走走它的主要街道,看看当地人的生活状况,仔细参观博物馆,用心体验这个世界。
图片:戴林摄于佛罗伦萨日落
她觉得自己多年来一直做着同样的工作,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了很多年,她有种“被卡住”的感觉。出国留学帮助她摆脱了这种“困境”。
“我已经41岁了,我什至不知道命运的洪流最终会把我带到哪里。未来我可能会遇到我最爱的伴侣,我可能真的实现了环游世界的梦想,而且我可能会赚很多钱……对我来说,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充满希望,留学的经历重塑了我,让我变得勇敢和自信。”戴琳说。
当然,幸福并不是老年人留学的全部。
许多人在拿到毕业证书或回国机票的那一刻就被拉回现实。美丽就像阳光下破碎的泡沫,除了落在皮肤上的丝丝凉意之外,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我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家咖啡馆遇见橘子时,她回国一年后刚刚向雇主辞职一个月。她正在尝试做一个内容项目,以短片的形式采访100位女性,并将视频发布在小红书上。
但更长远的未来呢?她没有答案。她知道自己不想再回到留学前的工作岗位,但她对未来也有些迷茫。
她最近的想法是再攻读博士学位。国外。 “我觉得自己学得还不够,学习真是太美妙了。”那一刻,很难说是学习的魅力吸引了她,还是现实的冰冷让她排斥。
但至少她还有选择的勇气。
(本文受访者陈远、橘子、吴琳,均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20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