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蒙古包,就不能不提到这个名字的由来。事实上,蒙古族等民族自古以来就将这种房屋称为“蒙古包”。 17世纪,满族人称格里为“格”(“包”在满语中是房子的意思)。 ),蒙古包这个名字被广泛接受。至今,草原牧民一般不再称呼“蒙古包”(蒙古包),仍沿用“蒙古包”的旧称。他们把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房屋称为“百胜”(过去写为“半胜”或“巴什”)。此外,还有人称蒙古包为“蒙古包”、“蒙古包”,古代中原人民称其为“琼庐”等。
从建筑史来看,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世界各国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建筑风格。当中原汉族擅长建造以山墙和长檐为特征的土木结构房屋时,当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建造宏伟的柱子和三角形屋顶时,以及后来的欧洲人擅长建造大型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宗教建筑。当时,中亚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他们独特的建筑形式——蒙古包。
这种建筑不需要土坯、砖块或金属。它只需少量的木材、毛毡和皮革条即可制成。它将建造房屋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到最低点。施工时无需开挖土方、夯实地面,拆除时不留废墟。它不会像窑洞那样在大地上留下长期的凹陷痕迹,也不像土木结构建筑破坏后留下成堆的垃圾和一片狼藉。从某种角度来说,蒙古包应该是世界上最环保的建筑之一。当蒙古包从一处搬迁后,你很快就会看到那里依然绿草如茵,生态恢复速度快得就像神话一样。
蒙古包确实是人类建筑史上值得骄傲的创造。但它并不是任何一位建筑师的独创,而是中亚众多游牧民族居住文化数千年发展的巅峰之作。如今,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塔吉克族等民族仍使用蒙古包。从西伯利亚等地出土的文物和岩画的发现来看,早在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西伯利亚、高加索、中亚、黑海地区的游牧部落就已经使用“蒙古包式”的房屋或汽车棚屋。哈娜”。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记载,匈奴人居住的圆顶有哈那,学术界认为这就是蒙古包的雏形。因为蒙古包是从用木条搭建的简易房屋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形式的。这种简单的形式在今天北美印第安人使用的“Tipi”、北欧萨米人使用的“Lavvu”以及我国鄂伦春人使用的“Xierenzhu”中都可以看到。其基本外观。在这种民居的演变过程中,哈纳的出现是其获得“蒙古包”建筑形式的关键一环。
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部落逐渐从森林迁移到草原。在转向游牧生产方式时,他们必须经常根据季节变化和牧场条件将牛群从一个牧场转移到另一个牧场。另外,由于经常需要避免敌人的攻击和掠夺,因此需要一种既便于携带又舒适的住所。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Teregger”——一座安装在车辆上的房子。这种商队是蒙古包最早的形式,古人在我们的岩画里有明确的描述。蒙古高原曾经的显赫民族,如匈奴、铁勒、高车、回鹘等,都使用有篷马车。甚至有人猜测,其他民族给他们起的“铁勒”、“高车”等名字,与他们经常使用此类房屋有关。
后来游牧民族的建筑得到发展,出现了土耳其式的蒙古包。这种蒙古包与今天哈萨克人使用的蒙古包基本相同,只是一些部件的尺寸和所用的覆盖材料不同。它不是车辆上的固定住所,而是建在地面上的房屋,必要时可以拆卸、分解成几个部分,并装在牲畜身上或装载在车辆上进行搬迁。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是最适合游牧生活方式的住房形式。
尽管人们已经了解了真正的蒙古包,它比以前的任何住所都更耐用、更漂亮、更舒适,但他们还没有放弃他们的大篷车。此时的马帮并没有作为主要的居住形式,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用具。它需要长途迁徙和战斗,需要它崇拜许多“Ongut”(神像),也需要它作为营地周围的保护。 13世纪上半叶,长期居住在成吉思汗官邸的汉族道士长春真人回忆道:“我在那里看到了数千辆革日车和黑色车辆。蒙古人住在白色的帐篷里,骑着黑色的车。”车辆。”后来,来到孟汗官邸的威廉·卢布鲁克写道:“一个富裕的家庭可能拥有200多辆汽车,一个贫穷的家庭可能拥有20至30辆汽车。”当时的汽车通常用黑色毡子覆盖,因此被称为“Khar tereg”(黑车)。据说,黑毡吸热性好,有保护帐篷内温度的特殊功能。 “黑车”一词一直沿用到现代,但指的是贵族使用的马拉轿车。
历代皇帝、汗王所使用的大型商队,在形式、结构、规模上都与普通汽车上的车篷有很大不同。蒙古语称其为“格里里克”。今天我们可以看到13世纪东西方人民作为使节或传教士前往蒙古的记录。在记载丘处机会见成吉思汗的《长春夫子西游记》中,指出这是战斗时使用的宫殿式帐篷。这种车上的宫殿帐篷比普通的蒙古包大很多,而且特别豪华。需要20多头牛才能拉动。据波斯历史学家鲁斯特记载,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人于1219年看到成吉思汗在瓦茨兹莫附近的那种宫殿里会见外国使节,也是高级将领开会的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