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创业产业真实剖析(2018)
——2018年春季台湾文化创意考察交流活动简报纪要
1.活动名称
2018年春季台湾文化创意考察交流活动
2、合作
杨耀民先生
洪琪琪女士
3. 时间
2018年3月25日至4月2日共9天
4. 行程安排
3月25日上午飞往台北,中午抵达桃园机场;
3月25日至29日台北、新北、南投、台南、台中、云林。
3月29日至31日,云林、台中、南投。
4月1日至2日抵达台中,4月2日下午离开桃园机场。
5 结果总结
为期9天的行程,共举办交流、考察、研讨会及内部总结会活动22场,接待考察台湾文创企业150家。
时间
地方
会议次数
地点
公司数量
3月25日
台北
杨应峰美术馆,内部总结
11
3月26日
台北
新北
THE ONE、莺歌陶瓷博物馆、太华窑、陶瓷协会等
10
3月27日
台北
南头
俪画廊、林五峰家族、三亿茶叶、奇香药材
37
3月28日
台中
台中文创园区(纪念品、文创设计)、西螺
26
3月29日
云林
南头
文创美食、清流原住民、内部总结
24
3月30日
南头
云林
卡瓦纳卡岛,库迪安校园平台
13
3 月 31 日
台北
联合报华山文创园
4 月 1 日
台北
世界部落、郭淑珍文化创意馆、迪化街陶陶居
25
4月2日
台北
总结会议
22
150
六、活动结果总结
本次交流考察活动中,从事文创产品采集、设计管理、供应管理、渠道建设运营的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刘坤先生、艺术总监黄启贤先生和顾问尤浩先生、合作品牌Pudu创始人和独立设计老师刘德耀先生,一共四人组成了一个小组。
文投汇台湾运营平台董事长杨耀民先生、董事长特别助理洪琪琪女士、董事长助理黄美瑶女士负责并完成了考察交流活动的全程接待工作。
此次考察交流活动基本覆盖了中北部文化创意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产业领域。共检查各类文化创意企业150家、十余家文化创意园区。
我们全面屏蔽了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重点关注一大批更具活力、本土化、本土化的新一代小微文创机构和社区。在台湾。
其中,文化创意专业设计机构15家,文化创意项目运营策划执行机构4家,相关行业协会8家,文化创意产业运营平台3家,文化创意生产企业(设计全产业链)120家。 、制造和销售)。纪念品食品企业45家,文化文具制品企业11家,艺术衍生品企业3家,家居生活美学企业22家,陶瓷及制品企业26家,科技与材料创新企业5家,服务业企业8家。
七、调查总结如下:
(一)台湾农林副产品文化创意开发十分繁荣、丰富。报名参加本次检查的农林副产品文化创意企业比例达到30%。
1、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品类覆盖地产农作物、副产品、初加工品、深加工品、快销食品、保健食品、手工食品、自制食品等生活品类;
二是产品线非常广泛、多样化,品类规格多样,包装精美;产品从生产到设计、包装、营销,已成熟成为农业生产和旅游纪念品的生态链产业属性。
第三,每个产品来源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有强大而完整的故事。产品的成熟度和完整度非常高,包括产品形态、可追溯性、包装视觉传达等;
四是以农产品加工为内容的工业旅游丰富多彩,叙事性、体验性、互动性融合性强;此行未能涉足台湾农业旅游。
第五,企业、创始人、营销人员营销意识强烈,且极其专业、专业。一些产品已进入内地市场,但缺乏深入的市场推广,其文化创意特色和产品价值被严重削弱。销售产品的常见商品。
第六,产品的消费场景和目的性很强,同产地、同品类的产品差异化、辨识度高。营销体系精简且互动性强。
2、经过全面调查分析,我们一致认为:
(1)目前,大陆农林副产品文创设计与台湾地区在品类组织、视觉包装、营销推广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对产品和市场的系统思考存在严重缺陷。
(二)台湾产品进入大陆销售前景广阔。食材同源,更加生态环保,饮食习惯相同。预计它们将补充和替代水果产品,作为两岸贸易的补充。
(3)对于同类产品,不考虑关税因素,即使加上运输等成本,最终销售价格与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相比仍具有一定竞争力。
(四)土特产类食品在品类和加工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到时候也可以考虑进口快销食品营销和电商合作。
(5)最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是对待产品的态度。生产端的相关规定是不可否认的。在最终产品的产品形态、包装、产品说明、口号、VI识别系统、运营及促销文字等方面,各企业主都非常严格和谨慎。很少看到通用包装用于销售产品。
(2)台湾生活方式文创产品趋于奇巧、可爱、多维、亚文化;独立设计师品牌产品功能多元化、材质应用广泛、营销营销体系完善。
首先,设计围绕产品的实用功能进行延伸,大多与生活方式产品与实际生活方式的融合系统相关。创作中并没有什么奇怪、突兀的感觉。人性化、注重适用性是普遍且常态化的产品思维。
二是材料应用广泛,材料组合的产品形态大于材料的跨界应用。这应该是受到台湾制造业和产业链不完整的制约。另一点是单一材料应用的产品创新更快、更复杂。
第三,各设计师在单一品类或材质的设计创新上越来越模式化,在系统化拓展层面格局不够大。他们要面对越来越狭窄的市场空间、产品和生活。未来主义思维被扼杀。未来的世界始终引领人们用创新更快地接近和实现。
第四,小而美一直是台湾文创设计的主领地。您经常可以找到令您惊喜和高兴的产品。这应该归功于台湾文创设计师超强的动手能力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和经历。大多数设计师的创新思维结构仍然是可爱又愚蠢。
第五,年轻人产品思维、创新思维的机会越来越小。台湾社会整体所看到、所经历的,仍然是近二十年前的现状、社会结构、物质文化、思维态度。与二十年前不同,整个台湾社会充满了活力和对未来的主人翁意识。未来就是放弃台湾,同时也放弃台湾的主要创新阵营。台湾的年轻设计师几乎没有创新设计的机会和项目。
第六,产品成本比大陆略高。由于岛上缺乏制造规模和供应链体系,产品投放规模小、成本高。这导致岛内文创品牌出口到内地的文创产品价格几乎是内地同类产品的两倍。显然,这种价格策略下的产品市场必定越来越窄。设计与制造分离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选择。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满足台湾文创设计产品的供应链和营销大陆市场。
第七,曾经影响中国大陆整整一代文创人士和艺术爱好者的生活审美范式已经难觅踪迹。过去流行的艺术文化空间和创意人物越来越功利化,大多数台湾文创人士仍然对它们记忆犹新。昔日的辉煌与荣耀。
(三)文创项目咨询服务、文创产品策略设计管理服务等正成为台湾文创产业新一轮红利机会。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设计机构正在迅速转型为内地文创园区和文化项目。 、文化创意业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咨询服务提供商。
首先,大多数此类咨询服务机构在台湾和大陆都拥有非常好的声誉和成功经验。戏剧化、套路化、模板化已经成为大多数项目的运作方式。迄今为止,中国大陆还没有通过战略顾问介入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诚品书店在苏州经营不到两年,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异化和偏差。
其次,核心问题在于文化思维和文化创意价值观的差异。几乎没有台湾文化企业家能够理解大陆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需求和价值逻辑。当然,所谓的策划、咨询方案是完全不可行的,更何况是能够在大陆找到大规模、合适、配套、有效的资源来实施的台湾文化企业家。台湾文化企业家更愿意相信并炫耀与大陆“高管”的关系和友谊。
第三,台湾的文创优势不再是产品、设计、策划。台湾一直保持的优势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营和管理,包括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策划、策划、空间布局、展示、运营和管理。促销等
第四,两岸文创交流唯一的不和谐,在于两岸交流的参与者在面对商机时存在差异,导致双方不兼容、不信任,对两岸共同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障碍。
第五,中国大陆很多伪文创公司接到订单却不会生产。他们利用台湾的文创资源欺骗政府,却不愿意预付设计费,甚至窃取、抄袭、抄袭台湾文创产业的设计成果。两岸文创机构相互勾结、合谋欺骗两岸客户的例子也不少。
第六,近三五年较早进入大陆文创市场的台湾“文创大师、策划大师、品牌总监”,彻底变成了文创界的商业老手,华而不实、虚伪,利用他们多年来一直使用的相同惯例。中国大陆各大博物馆及旅游景点。反过来,他们又利用所谓的大陆授权,欺骗台湾同胞的文创机构。
第七,不少在大陆文创舞台上行走的台湾文创大师、大佬,定期带着当地游客到台湾市场挑选产品,直接批量复制。这种违背文化创意精神的投机和功利行为,将严重损害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和联动发展。
第八,大多数台湾文化企业家迫切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进入大陆市场,但不愿意为此做出更多的适应性努力,包括研究和应对大陆消费趋势、商业习惯、支付方式等。在价格策略上,我们也坚持岛内的交易方式、定价策略、价格结构、盈利预期。这种坚持芝麻放弃西瓜的心态,将会危害台湾整个文创产业的未来。
综上所述:
海峡两岸拥有“相同的文化、相同的经营理念”。如果有一个更加现实、合适的协同机制,融合双方的创造和创新力量,对于促进和促进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乃至全球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
基于资源、供应链、市场、人口等优势,未来中国大陆的创新力量必将蓬勃发展。台湾在科技整合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等方面将始终保持领先优势。
台湾的创意创新力量必须融入大陆经济和市场才有未来,否则三五年就远远落后于时代和经济趋势;大陆必须认真学习台湾的创新思维、产品思维和商业思维,否则永远会以低端的理念犹豫前行,错失大好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7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