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天河西二街隧道已成为网络平台上的“网红隧道”,盛产“港式大片”。照片中,人物靠在非机动车道的护栏上,隧道内暖色的顶灯在滤镜下显得柔和,有些朦胧。
不难注意到,《港风大片》中的人物并不是站在人行道上,而是与车流并肩。有的照片中,车流与行人擦肩而过,让人流汗。然而,图片下方的配文却将这种“碾压”形容为“复古”和“刺激”。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交警部门已联手多部门开展管理工作,提醒市民理性拍照,珍惜生命,不占用非机动车道。
拍摄需要半个小时
非机动车道上也有机动车驶过。
天河西二街隧道由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两部分组成,但入口不同。机动车道贯通南北,穿过中环南站东段下方。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由天仁北连接。第二街并入其中,高出机动车道约一米。护栏位于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
晚上7点刚过,红星新闻记者来到隧道。隧道里已经有市民在互相拍照。夏天的傍晚,隧道里很热,但拍照的市民往往会在里面呆上半个小时。
“我是下班后就按照小红书上提到的路线来到这里的。”一名女士告诉记者,她和朋友不在附近工作。看到网上的照片后,她也萌生了过来拍一张合影的想法。记者注意到,两人只是留在人行道上拍摄,画面中并未出现倚栏杆的场景。当被问及原因时,两人的回答非常直白,“栏杆旁经过的摩托车太多,比较危险。”
正如两位女士所说,记者注意到,晚高峰期间,每分钟就有20多辆非机动车驶过,平均每三秒就有一辆。护栏底部的水泥台阶上布满了车辆的划痕。
但并不是所有来这里拍照的市民都只停留在人行道上。
“我当然知道危险,但一般电动车如果有人站在那儿就会让路,所以应该没问题。”一对前来拍照的情侣轮流在栏杆旁若有所思地摆姿势,身体靠向巷子的一侧。 ,“这种感觉比较酷,算是‘港风’了。”
非机动车道宽约5米,但并非只有非机动车通过。晚上八点多,一辆红色轿车驶过。当车辆经过时,大家又回到了人行道上。
“网红隧道”成婚纱照拍摄地
人车在非机动车道上争夺道路
“怎样才能不靠栏杆拍照呢?”
八点以后,隧道里的人越来越多,警报声和说话声在隧道里回荡。一对穿着婚纱的新人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选择这里拍照,是因为这里的“港味”。 “靠在栏杆上,两边都是车流,头顶上还有隧道灯,效果不错。”
拍摄这对新婚夫妇照片的摄影师向记者透露了更多信息。
“去年我们也开始收到顾客的要求,说他们想在这里拍照。看完现场,确实很适合拍照,尤其是晚上,隧道口的光线开始变得柔和,加上车灯和隧道灯的共同作用,效果更加赏心悦目摄影师徐女士告诉记者,这条隧道是比较热门的场景,每个月大约有15名客户选择在这里拍摄,无论是拍人像还是拍婚纱。
另一位摄影师告诉记者,每次拍摄通常需要不到一个小时,但隧道内的环境相对复杂,拍摄可能不会连续进行。车少或者恰巧有车辆经过的时候需要采取很多动作,所以拍摄的时间也要看运气。
晚上7点30分至9点30分,共有三组新人来隧道拍摄婚纱照。在摄影师的“要求”下,新婚夫妇时而在栏杆旁奔跑,时而靠在栏杆上放松,身边人流不断。非机动车中,很多骑手都被婚纱所吸引。
“我记得去年这里开始流行拍照,现在人也多了。”一位路过这里的外卖骑手告诉记者,隧道北侧有农贸市场,隧道南侧是火车南站周边的商场。我一般都是在附近接单。中午隧道里很热,所以晚上来拍照的人通常会比较多。
“自从两年前隧道建成以来,就有人来拍照,但今年才看到有人拍婚纱照。很新奇,但也很危险。”居住在南铁新居社区的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前来拍照的人们让隧道里显得更加热闹,但那姿势和动作却让人后背发抖,“小伙子拉着小女孩的手,跑到栏杆边就不怕吗?”
在小红书相关帖子的评论区中,更多的是对照片效果的赞叹以及对拍摄地点和拍摄方法的询问。关于安全的问题很少,但不少博主还是注意到了“注意安全”的提示。
“在隧道里拍照时一定要注意交通。”有博主称,有一次他的裙子被路过的电动车绊住了。幸好裙子被撕破了,人没有被拖下去。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有交警巡逻路过,提醒市民远离护栏。
记者从成都市交警六分局获悉,针对摄影爱好者占用隧道内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拍照问题,贵溪街道办事处、南站派出所等部门已已派员前往现场整改,并派出警力对摄影爱好者进行监控。对受害者进行了安全教育并鼓励其离开。今后,交警六局还将加大巡逻频次,维护隧道内的交通秩序。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叶燕、王培哲摄影师卢国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2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