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的形式也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1.1 中式婚礼形式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三函六礼”和“三跪九拜”等礼仪。所谓六礼:①纳才:男方请媒人提亲,女方同意提亲后,男方备好彩礼,到女方家提亲; ②向明:男方求婚后,请媒人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准备结婚仪式。 ; ③纳吉:询问女方姓名后,告知结婚喜讯,是一种礼节。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形式。用大雁作为订婚信物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表明双方订婚了。后来发展到赠送珠宝、丝缎,甚至还赠送羊、猪; ④ 纳正:纳吉后,男方将聘礼送给女方。聘礼是结婚阶段的一种仪式,俗称“定聘”或“大聘礼”、“过分彩礼”等。聘礼的数额和物品名称大多具有吉祥如意、吉祥如意的寓意。数字应该是双数而不是单数; ⑤申请期间:送完彩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准备彩礼,去女方家审批; ⑥迎:新女婿的亲戚欢迎女方到家的仪式。此仪式常被视为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被视为求婚、订婚等过渡仪式。 [1]2.1.2 西式婚礼形式 西式婚礼是浪漫的,整个婚礼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浪漫。一般有以下步骤:①客人入座; ② 奏响婚礼进行曲,亲友点燃蜡烛,牧师带领唱诗班进入会场,宣布婚礼开始,伴郎、伴娘、新郎依次入场,新娘父母陪同新娘。大家都站起来; ③新娘父母入座,新娘牵着父亲的手走进大厅。伴娘和花童一同入场。全体宾客起立,父亲郑重地将女儿交给新郎,女孩的父母坐下,全体宾客坐下; ④ 神父主持婚礼,新人宣誓结婚,宣布结为夫妻的意愿; ⑤ 新郎新娘互相佩戴结婚戒指并宣誓; ⑥ 献诗,嘉宾在合唱团的带领下合唱祝福歌曲; ⑦ 仪式结束后,奏乐,新郎站在右侧,新娘站在左侧。他们一起走出教堂,身后跟着伴郎、伴娘、家人和宾客。 ⑧ 茶会或晚餐。
但整个婚礼过程却有一种不容亵渎的神圣和庄严。 2.2 婚礼服装“奋斗的衣服形状各异,色调与精致的双手相匹配。”婚礼服装自诞生以来就充满了浪漫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婚礼服饰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从古至今,婚礼服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含义。 [2]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意味着,世界各国的传统婚礼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相辅相成,形成了东西方独特的氛围。 2.2.1 中式婚礼服饰中西方审美观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决定了传统婚礼服饰的差异。中国服装强调统一而不是个性,因此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喜庆和幸福。在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都穿着红色的礼服,衣服上的龙凤图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传统婚礼服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传统,龙象征男性,风象征女性,两者都预示着吉祥。因此,新娘的礼服上会有一个大凤凰图案,新郎的胸前往往会佩戴一朵大红花。 2.2.2 西式婚礼服装西式服装强调浪漫、纯洁和个性,因为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往往与吉祥、和平、善意和正直联系在一起,是欢乐、纯洁和纯洁的象征。在古代西方社会,新娘还需要准备一些“旧的、新的、借的、蓝的”东西。 “老”是指新娘头上的白纱一定是母亲用过的旧纱布,表示她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新”是指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的,这是纯洁、童贞的象征; “借”是指新娘手中的手帕必须是向女友借的,表示不忘朋友之谊;“蓝”是指新娘身上的丝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的友谊。新娘的爱是忠诚。
[3] 2.3婚礼地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婚礼地点不再固定在教堂、酒店等某个地方。相反,随着婚礼形式的发展,婚礼地点也在不断变化。如公园、地铁、大海、雪山等,地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浪漫。 2.3.1 中式婚礼场地中西婚礼文化差异3of8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结婚是一件大喜事。既然是喜事,就必须搞得热闹、欢乐。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所以婚礼场地当然必须是一个能热闹的地方。古时候,人们坐在空旷的庭院里,围桌而坐,欢声笑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营造出祥和繁荣的气氛。过去的场地在当代很难找到,交通便利的大型酒店自然成为首选。一如既往,从接待到入座,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欢快的歌声和欢笑声无不体现着热闹的传统。 2.3.2 西方婚礼场地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看重圣洁、庄重。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神圣使命,是上帝对人类的祝福。神所见证的婚姻是最完美、最有效的。的。因此,西方的婚礼大多会在教堂等安静的地方举行。在牧师的主持下,在亲友的祝福下,誓言将显得非常神圣,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中。 。他们的婚礼办得井井有条,追求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不像我们中国人的婚礼那么热闹。 2.4 婚宴 婚宴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中西传统婚礼习俗,我发现中西传统婚宴习俗不仅有其差异,而且也有这些共性。共同点是,在婚宴上,新郎新娘向家人、朋友和众多来宾敬酒,以表达谢意。人们常常表达更好的祝福,比如“白头偕老”、“我们永远在一起”等,但不同的是: 2.4.1中式婚宴 在中国,传统的婚宴是非常隆重、盛大的宴会,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对于新郎的父母来说,他所有的朋友都被邀请参加宴会。宴会上,人们只是吃吃喝喝,吃完饭就回家。中式婚宴的费用由新郎共同承担。不过,客人们送的礼物足够男方的婚宴了,还略有盈余。宴会上,新郎新娘要向每桌的贵宾敬酒。因此,一场婚宴结束后,新婚夫妇已经疲惫不堪。新娘新郎的父母也向来宾敬酒,表达对来宾的感谢和欢迎。导致婚宴显得奢侈、乏味、呆板。 2.4.2 西式婚宴 西式婚礼结束后,往往要举行盛大的婚宴,称为招待会。食物的种类由新娘和新郎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庭的喜好和经济状况决定,因为在美国,新娘家庭经常支付婚宴费用。宴会期间,新郎新娘会在宴会开始时跳第一支舞,随后宴会正式开始。对于西方人来说,婚礼最重要的程序是神父主持的贺词、男女双方的承诺、交换戒指,而不是婚车和盛大的宴会。婚宴是自助餐的形式,所以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很丰盛,同事和客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取多少,不会造成任何浪费。
华北理工学院毕业论文4 of 8 3.中西婚礼文化差异的由来。以上文章是基于中西婚礼文化在婚礼形式、服饰、地点、婚宴等方面的比较,下面旨在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如婚姻观念、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历史根源等,加深对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认识 3.1 宗教信仰——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 在中国,人们没有固定的信仰。人们只尊重“道德”的约束,而这些道德标准来自于儒家思想。儒家认为“男女有异,而后夫妻有义(《礼记》、《浑义》)”。夫妻关系以“义”为基础,即夫妻关系是男主女从的关系。西汉“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纲”理论,强调“君为臣之纲,父为纲”。为子”,确立了父权、夫权永恒的坚定。 ,实际上确立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卑微、从属的地位。在西方,人们的宗教信仰非常明确,对个人生活影响很大。因此,他们的婚礼必须按照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教条来举行。基督教是对西方人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他们的婚礼必须有上帝见证,由牧师主持,并宣读结婚誓言。基督教的上帝强调男女平等,都是上帝的孩子。不应该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因此,他们的生育观也与“重男轻女”的中国人有很大不同。男孩和女孩都是爱的果实,都会受到父母的爱。
3.2 历史因素——封建传统思想和人文思想 纵观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因此,中国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地统治人民,常常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灌输“救度众生”、“业力轮回”等思想。所以,人这一生行善,是为了来生“成仙”,所以对众生有“大爱”。因此,“大爱”形成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等级观念。男人和女人在选择爱情伴侣时都必须把家庭利益放在第一位。必要的时候,他们应该为了家族的名誉而放弃真爱。这种思想导致了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卑微。纵观西方文化史,正是在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今天的资本主义文化才开始形成。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权,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出来的文化,必然具有其“人文”的特征。于是,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西方的“小爱”理念造就了西方自由平等的家庭观念。西方男人和女人都有权利选择共度一生的伴侣,无论家庭名气如何,不需要第三方干涉。他们追求婚礼的个性化,所以西方婚礼浪漫而纯粹,没有任何物质利益。
在西方婚姻中,女性和男性地位平等,没有低贱之分。中西婚礼文化差异 5 of 8 3.3 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爱而婚。因为婚姻在家庭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是非常谨慎的,甚至将其视为改变人生命运的捷径。中国传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繁衍后代,巩固家庭,维护和提高家庭的威望和地位。由于结婚意味着娶异姓女子,为了不损害家族声誉,男子在选择结婚对象时非常谨慎。选择妻子的意义对家庭来说比对个人更重要。婚姻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关于婚姻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妁之言明了”、“门当户对”等。也就是说,男女双方都要先由媒人介绍,父母同意后才能订婚结婚。除此之外,过去实行一夫多妻制,但妻子没有平等的权利。 [4] 与中国传统婚姻观相比,西方传统婚姻观更加开放和自由。西方婚姻伦理起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交融,并由此发展到现代自由恋爱的婚姻伦理关系。西方婚姻非常重视个人自由意志的表达。它是人性的自然发展,完全受人的自然倾向和自由选择的控制。所以,对于西方人来说,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爱情的完美结局。
大多数西方人都有过“试婚”的经历,即婚前同居,以便更真实地了解自己是否真正适合作为终身伴侣。那么,在相互承诺的婚姻关系下,我们就能共同组建家庭,为未来共同的理想生活而努力奋斗,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生活的改善做出贡献。因此,父母无权决定孩子的婚姻。夫妻结婚是为了爱情,而不是为了家庭的声望和地位。 3.4地理环境——斑驳的土地和良田。中国大陆平原少,山地多,地势高低差异巨大。全国近70%的县位于山区。近海区域呈东、南走向,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最早产生于内陆黄河流域。由于中国大陆远离海洋,中国的人文文化应该是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游牧农耕经济孕育出来的文化。因此,中华文明起源于东亚中原黄河流域。东亚文明诞生初期,从西伯利亚带来的沙子经过一两千多年的沉淀,在中国中原堆积成厚厚的黄土。黄河经常泛滥,使得黄河中下游平原非常肥沃。同时,由于东亚中原地处喜马拉雅山以东,夏季气候较为湿润,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广阔肥沃的平原紧邻大河,灌溉条件优越。此外,气候适宜农耕。上述诸多地理特征和环境因素决定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力极其不发达的文明早期阶段,选择农耕经济作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显然是非常合理的。
正是因为选择了农业文明,中国人民才非常重视“天地人和谐”,形成了“天至上”的传统观念。因此,中国婚礼仪式的复杂性,如“祭祖”、“祭天地”,体现了人们对婚姻的庄严和对“神”的尊重;在婚礼服装上,中国人也选择红色,这种颜色表示“吉祥、欢乐”,以寻求上帝的祝福;一些“天作之合”、“五百年前结成姻缘”等婚姻观,也归结于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华北理工学院毕业论文6 of 8 但由于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西方文化以古希腊文明为代表,而古希腊文明的区域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群岛以及小亚细亚半岛西海岸。但事实上,希腊半岛这一地区的土地资源非常贫乏,山地少,土地匮乏,陆路交通十分困难。沿海国家的土地也十分贫瘠。因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仅靠农业生产是很难生存的。 。正如柏拉图在《批判论》中所写的那样:“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已消失,一个国家只剩下皮和骨头了。”但这一地区有着非常独特的地理环境——希腊半岛三面环海,东临爱琴海,西临爱奥尼亚海和亚得里亚海。仅北部与欧洲大陆相连,地势横跨欧洲、亚洲,是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显然对海上贸易具有巨大的优势。优越的航海条件使古希腊人放弃了难以生存的农业生产,进而通过航海与北非、西亚开展了广泛的贸易。
与此同时,古希腊的冶金、采矿、建筑、造船等工业也有很大发展。此时,希腊半岛形成了以手工业加工为主的工商业经济。正是由于航海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的人们更加相信上帝,相信世界是“天外”,从而形成了浓厚的基督教文化。因此,西方婚礼仪式必须有上帝见证并由牧师主持。此外,西方婚礼大多在教堂举行,婚礼服装也选择白色,象征着纯洁和神圣。而由于环境的影响,西方人追求自由恋爱的婚姻观。 4、理性看待中西婚礼文化的融合。回顾过去20年传统西式婚礼对中国大陆的影响,从西装成为男士婚礼的正装,到红色婚纱的出现,从浅色婚纱的流行到占据主导地位白色的婚纱,从十分热闹、祭拜天地,到新婚夫妇携手走进教堂,走进装饰豪华却又充满基督教宗教文化的酒店婚礼现场。二十多年来,西方婚礼文化侵蚀并占领了中国传统文化。范围已扩大。纵观中国近100年的婚礼模式:我们一直时尚于“中西结合”——帽子+马褂、中式婚纱+西方元素;我们倡导“简单、务实”;我们主张“不喜红衣,爱武装”。如今,所谓西式婚礼十分盛行,而白色婚纱几乎俘获了所有的中国新娘。几乎80%的婚礼都成为了上帝和耶和华传播福音、诠释婚姻的“道场”。
[5] 各国历史悠久的婚姻习俗和文明,已经被在钢筋水泥丛林里飞奔、挣扎的年轻一代所抛弃,无暇关注民族文化。其实严格来说,当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礼并不是真正的西式——剥离了基督教文化的气息,留下了教堂和教义的虔诚,初衷早已荡然无存,留下了只是一件应该象征纯洁和圣洁的衣服。白色婚纱。传统的民间婚礼文化被认为不合时宜、过时、守旧,所以只有回国的中国人或在国外与中国人结婚或结婚的新人才青睐传统的民间婚礼形式和文化。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泱泱大国。本来应该挥舞着自己的文化旗帜来引领世界,但一场小型婚礼却暴露出深层次的文化危机。强劲的西风下,中国人民越来越认识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近年来,传统的民族婚礼再次流行。随着中式婚礼逐渐向西式婚礼转变,业内人士担心,传统民间婚礼文化是否会将中西婚礼7 of 8的文化差异埋葬在西方婚礼文化中?事实上,民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婚礼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无论是西式婚礼还是中式婚礼,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婚礼的内容是一样的。表明生活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对婚礼本身的重视,所以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调查显示,30%的人仍然选择传统中式婚礼,65%的人选择中西结合的婚礼或时尚婚礼,只有5%的人选择真正的西式婚礼。可见,虽然当今人们追求新鲜事物、打造个性化婚礼,但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婚礼文化仍将继续代代相传,并在社会发展的不断创新驱动下,中国婚礼文化新概念将产生。因此,随着世界越来越趋同,中西方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中西方保持着各自的文化特色,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5.结语 婚礼体现了中西婚礼文化的碰撞。中国婚礼的西化和西方婚礼的中国化都表明婚礼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这是婚礼文化的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全球一体化的加速,中西两种文化开始更广泛地碰撞和交融。中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国也在加大文化输出。但平等的文化交流应该是互通的,一手进,一手出,不能只进不出,只出不进。我们“带”的是我们没有的,是我们没有的。必要的;它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吞并一切。 “出口”并不等于无差别“倾销”。即使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资源丰富,但也需要现代的诠释,以满足现代世界的需求。
最能体现我国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应该是东西方融合、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时代特征的原创文化理念、文化思想和文化产品。总的来说,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文化,也越来越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和原因,这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一体化。华北理工学院毕业论文8 of 8 参考文献[1]韩芳.中西传统婚纱礼服比较[J].中国校外教育,2008(8):1204-1216。 [2] 邵显冲.近代中国新式婚礼哀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张志勇.婚姻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M].广西:丽江出版社,2006.[4]吴存浩.中国民俗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5]陈鹏。中国婚姻史草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5.[6]潘晓梅。婚俗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杨天宇。礼仪翻译与注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宗彦绍元.婚礼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李恒梅。论婚礼形成的时间与原因[J].云南社会科学,1990(1)。 [10] 张邦健.论中国古代婚俗的文化特征[J].学术界,1999(6):74-79。 [11]连壮彦.宗教信仰——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J].科教文慧.
2009(3):223-223。 [12]余怀彦.中西宗教观的比较演变[J].世界宗教研究,1994(1):58=65。 [13]包宗浩.婚礼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潘文金.审视中西婚礼文化的文化差异[J]. 《今日南国》,2008 (3):160-173。中国和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承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终于完成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撰写本文,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障碍,并且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都克服了所有内容。特别是,我要对我的论文顾问Li Miao女士表示强烈的感谢,以提供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她孜孜不倦的帮助修改和改善论文。此外,在搜索学校图书馆的信息时,图书馆的老师还为我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的方面。我要感谢所有帮助和指导我的老师,最大的感谢!感谢本文涉及的所有学者。本文引用了几位学者的研究文献。没有各种学者的研究结果的帮助和灵感,我很难完成本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材料,并且在论文的写作和格式化过程中也提供了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我写的论文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遗漏。我真诚地要求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和纠正。我庄严地宣布,北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论文声明,提交的毕业论文是我在主管指导下独立研究工作的结果。据我所知,除了文本中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结果不包含其他人拥有的任何受版权保护的内容。文本中清楚地确定了为本文涵盖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团体。签名: 日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