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贾玉瑞留学归来,带领学生在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练习击剑。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大规模击剑活动。 1950年,他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再次在学生中开展击剑活动时,他仍然独自一人工作。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贾玉瑞示范击剑动作
1955年2月,北京体育学院开始举办击剑队训练和击剑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生19人。 1955年9月,苏联专家赫鲁晓娃在北京体育学院任教,组织了两批学生,共32名学生学习。这些学生后来被分配到各地,点燃了击剑运动的火花。 1955级本科击剑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大力宣传和组织业余击剑训练,并自筹资金组织编写、印刷、发行《击剑专刊》,汇报自己在发展和推广击剑方面的工作,与各单位进行交流。互相鼓励,互相鼓励。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全国或各地击剑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推动了我国现代击剑运动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一些大学积极开展群众击剑活动。除了前面提到的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体育学院外,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农机学院、武汉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体育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等都成立了击剑队(团)进行业余训练。
武汉体育学院的业余击剑活动起步较早。 1956年下半年,北京体育学院毕业的戴世娟被分配来到学校,组织了一支十六、七人的击剑队。郭以能、赵善行、黄茂武为活跃成员。他们始终坚持训练并协助教练员巩固和发展击剑队。 1958年,沉寿、刘苏回国担任击剑教练。击剑队经常到其他大学和部队演出,向社会传播击剑运动。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击剑队均成立于1956年,马显达、张建新、李志雄、程永胜分别是击剑队的创始人,并担任教练员带领学生击剑。坚持业余训练。西北工业大学击剑队今年也开始活动。这些击剑队队员曾代表陕西省参加1956年第一届全国击剑表演赛、1957年第二届全国击剑表演赛、1958年全国25城市击剑锦标赛、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等比赛。其中,李志雄多次获得冠军。首次担任教练,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62年,我国经济陷入危机时,只有西安交通大学一支击剑队坚持业余训练,其余队伍均被解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支击剑队的训练也停止了。这种情况直到1974年1月陕西省击剑业余训练中心在西安市第二十五中学正式成立后才结束。
1957年11月,一张击剑海报的招生广告吸引了北京石油学院250名学生报名参加击剑培训班。经过3次测试(10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和口试,15名男生和5名女生幸运地入选。训练班由体育老师李兆琪授课。他们做的东西很简单,用竹马鞭打成剑,剑柄上用熟牛皮包裹。护手也根据比赛剑的尺寸采用牛皮制成,剑头包裹着皮革尖。学生们训练刻苦、顽强。 1958年5月,为备战北京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北京石油学院组建了一支250人的体育训练队,其中击剑队16人。他们每周训练五次,经常与什刹海体校、北京体育学院、北京体校的击剑队比赛。就这样,他们的击剑技术迅速提高,社会影响力也随之增大。他们先后协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农机学院等高校组建了7支击剑队,由李兆奇执教,每周四在石油学院集中训练。
1958年,北京石油学院两名女运动员高淑梅、胡世军在北京第三届运动会击剑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他们入选北京击剑集训队,参加在沉阳举行的全国25个城市击剑比赛。高淑梅进入决赛。 1959年代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运会。同年11月,胡世军代表北京队首场比赛对阵来华的匈牙利国奥队。
1959年,石油学院主办了首届北京高校击剑比赛。在第二届大学生击剑比赛中,获得女子击剑金、银牌,男子击剑金牌,男子击剑第三名,男子重量第二名。
即使在我国经济困难的三年里,这支击剑队也没有停止过训练。石油学院牵头推动北京高校群众击剑活动。石油学院领导对击剑队活动的支持和体育老师李兆奇按照教案、训练计划严格认真的教学,是石油学院击剑活动稳步蓬勃发展的原因。
1956年全国击剑、技能、拳击表演赛,击剑运动员和裁判员合影
精心制作的《击剑队志》记录了清华大学的击剑活动。 1958年10月19日,击剑爱好者周庆林、万思全等近20人迎来了清华大学击剑队的正式成立。成立大会上,大家信心百倍,提出了进军国家水平、进军世界水平的口号。
他们首先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了装备和教练的缺乏。他们购买了用于驾驶马车的藤条来制作剑,并由懂一点击剑的队员担任教练。他们到石油学院学习花式剑术和重剑技术,从零开始。训练过程中,他们与北京大学、哈尔滨体校、北京体育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钢铁学院、江苏、吉林、湖北等击剑队进行了比赛。建队后首场比赛对阵北京大学,他们以10:1击败对手,取得首场胜利。 1960年5月18日,清华大学在北京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女子击剑友谊联赛。来自6个单位的38名运动员一天内进行了147场比赛。本次比赛的组织工作做得很好。北京业余体校教练王恩柱感慨:“这么大规模的比赛,仅凭你们一个代表队,就能把各方面组织得这么有条不紊,真是了不起。”兴奋……”6月19日,清华大学击剑队在首届大型校际比赛——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中获得团体冠军。
难能可贵的是,队员们用一周的时间创造性地制作了一个假人、几个护胸器、一个精致的面罩,并与体育学院联合研发了电动裁判装备。
队员们还创办了队刊《剑与火》,用散文、诗歌的形式,畅谈自己的思想,写下自己的经历,澄清是非,表达自己的观点,使队刊成为记录团队生活和提高思维的场所。击剑队在练功的同时,不忘练人、练人。因此,队员们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在比赛中表现出了勇敢、必胜的精神。 1964年4月,在北京青少年击剑锦标赛上获得女子组第二名的陈卓君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决赛中,她面对的是来自北京体育学院的强劲对手赵丽颖。从比赛一开始,她就以勇敢压倒了对手,并不断进攻,逼得对手只能招架。下场后,赵丽颖表示:“我总是进攻,但这次对阵陈卓君,我被迫防守和反击,她凭借勇气获胜。”赛后,陈卓君入选北京代表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击剑八分制锦标赛。
徐寅生的文章《论如何打乒乓球》的发表,对民族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对清华大学的击剑活动产生了影响。击剑队提出了“手执钢剑,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口号。他们认识到锻炼是为了革命,总结出一套训练方法:立志志向、巧练苦练,结合击剑队的具体情况,贯彻“越难越严”的训练方针并从大量练习的实战开始”。 1965年,在北京大学生击剑比赛中,清华大学队员在训练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夺得重剑冠军和男子轻量级亚军。 1959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刘跃代表河南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获得佩剑第七名。正如团队日记中所写:“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谱写共产主义教育的诗篇”。
1964年南京首届全国击剑训练合影
除了大学之外,当时的中学也出现了业余击剑训练。 1955年起,击剑项目出现在上海中学教育教学大纲中。时代中学所在区体育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简单的基本动作,学校还采购了50把简易藤剑用于教学。上海体育宫前往时代中学选拔艾大军、金龙根等三名球员进行业余训练。 1956年他们参加了城市比赛。从此,学校开始了业余击剑训练。但由于缺乏师资、场地、设备,艾大狗等人只能担任骨干,辅导几名学生练习,并购买了12把剑、面具、服装等。1956年~1957年是中期最好的时期。那个时代的学校击剑。 20世纪60、70年代,这所中学为市体育宫和市体工队输送了多名运动员。
陕西省第一支中学生击剑队是第25中学击剑队,成立于1963年4月,是由该校教师李宗辉积极报名并在学校的支持下组建的。陕西省、西安市体育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训练,1964年5月在西安举行的首届击剑比赛中,获得团体总成绩第一名。该校学生徐晓生获得男子重剑冠军。参加本次击剑比赛的还有西安六中、西藏包小学的队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二十五中学的业余击剑训练停止。 1974年,陕西省击剑业余训练点在第二十五中学成立,并投入正常训练。教练为李宗辉、王全胜,队员16人(男12人,女4人)。 ,设置4个项目。
1959年12月9日,一支后来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击剑队——虹口击剑队在上海虹口体育场诞生。第一任队长是叶新芳,第一任教练是王秀雄。从成立到1966年,这支击剑队共训练了352名学员。石传安在第二届全运会获得剑术个人第一名。
广东省击剑运动始于1957年。今年12月中旬,广州市体委在大专院校和中学体育教师中开办击剑班。会议由陈德新主持,王克勤、刘忠贤授课。超过60人参加了该课程。 1958年春节,全班参加了在广州体育馆举行的技能击剑表演,并于6月1日再次演出。由于击剑是一个新项目,他们热情地去看了,很感兴趣。 11月,广东省体委还举办了击剑教练员培训班。学员们来自各县体委、体校,由王克勤老师授课。地点位于广州市沙河区的广州体育学院。培训班克服时间紧张、设备简陋等困难,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基本动作训练。学生毕业后,成为击剑运动在全省传播的种子。与此同时,广州市体委在第一青少年业余体校开设击剑班,并聘请王克勤担任教练。为备战第一届全运会,省体委组建了一支共20人的击剑训练队,郝伟钊担任教练。年底,集训队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全国20个主要城市的击剑表演赛。李朝伟代表广州队担任本次大会的裁判。后来,由于第一届全运会击剑改为表演项目,集训队被解散。
1959年初,梁志敏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击剑教练员学习班,回国后担任业余体校击剑班教练。暑假期间,吴伟钊负责在22中组织击剑夏令营。此次活动共有200人参与,扩大了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1960年,广州击剑队成立,梁志敏任教练。广州青年队和业余体校队均由周准执教。当时装备匮乏,队员们训练时大多使用藤剑。
1961年,我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但通过击剑爱好者的努力,广州大中小学继续开展击剑运动。广州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四中学、第五中学、第九中学、第十中学、第十五中学、第十七中学、第二十九中学、第三十九中学、西联中学、北联中学、省立中学中山大学卫生学院、中山医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都有击剑队。市少年宫、荔湾体育场也分别成立了击剑班和击剑队。当时竞赛活动频繁,每年都有两次市级比赛。没有电子裁判,裁判由一名主裁判和四名角裁判进行裁判。 1964年,由运动员冯志华、沈祖光、周准、支妙荣、雷月婵和教练梁志敏、领队吴伟钊组成的广州队参加全国击剑锦标赛。 8月,他们在广州迎战印尼击剑队。本次比赛首次使用电动裁判装置。
1965年是广州击剑运动发展的鼎盛时期。广州市体业学校教练员赵善兴努力在小学开展击剑运动,开辟小学击剑训练基地。盆福路小学、奎祥小学、盆福横小学、养肾小学的击剑活动均开展得很好。 1966年春节,业余体校击剑班组建了广州市体育轻骑队。在赵善兴的带领下,他们骑着自行车走访滑县各个村庄,进行击剑表演和推广。
1973年,广州击剑运动经过“文革”的停滞期后逐渐恢复。周准、冯志华、陈秀英参加国家击剑集训队训练。回国后,担任广州市体操业余体校教练。同时,全市业余击剑队的队员基本都是“文革”前接受训练的击剑爱好者。他们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训练,周准担任教练。吴伟钊还组织了市中学教师队伍。
早期击剑训练照片
20世纪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大规模击剑活动,对这个对国人来说还陌生的项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业余击剑队培养了很多运动员和教练员,他们后来为我国击剑创业做出了贡献。这一时期的群众性击剑活动,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国击剑事业向亚洲发展、在击剑世界立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文字摘自《中国击剑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