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马女士,近几个月来,经常出现头晕、头晕、物体晃动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为了查找原因,当地多家医院进行了经颅多普勒、颈动脉彩超、脑MRI、颈椎MRI、心脏彩超、冠状动脉CT等多种检查,但均未查出原因。经口服、静脉输液、中药、西药等多种治疗后,患者仍不见好转。头晕让她很焦急。经过长期治疗,她来到了卫生部北京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技师高波为她进行了检查和治疗。
在前庭功能检查室,高波给马女士进行了红外视频眼震视图检查和动态位置测试,诊断为典型的耳石症。她立即为她进行了耳石手法,不到十分钟,她的头晕就痊愈了。 。 2个多月过去了,马女士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耳石症也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内耳里确实有小“石头”。小的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在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一个称为黄斑的结构,可以感知线性加速度。其表面镶嵌着许多类金刚石的碳酸钙晶体,俗称耳石。当某些因素导致耳石脱落时,它会像灰尘一样漂浮在里面。如果飘入半规管,就会影响身体的平衡功能,引起头晕。这种眩晕持续的时间很短,大约1到2分钟。当头部固定后,眩晕感会好转。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的主要症状是:当患者头部快速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出现短暂的旋转性眩晕。起身、坐起、躺下、左右翻身、弯腰或仰卧时常会出现头晕。耳石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疾病有关:
1.头部外伤。头部外伤或头部运动加速可能导致耳石脱落并漂入半规管;
2.耳部疾病。乳突炎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均可导致耳石脱落;
3.内耳供血不足。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原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囊肿的胶体膜变薄,导致耳石松动脱落,进入半规管。 (关注公共卫生微信、微信号大中健康杂志,享受无水印阅读)
既然耳石已经脱落,就让它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手法复位是治疗耳石症的首选方法。
第一步:让患者坐在床上,医生站在他身后,抱住他的头,将头转向患耳45°;
步骤2:快速躺下,头低垂,与水平面成10至30°角。对于后半规管耳石症来说,这正是诱发眩晕的确切位置,引起的眩晕和眼球震颤更为显着。保持此姿势直至眼球震颤和眩晕完全消失,然后将头经转向另一侧45°,使耳石从靠近壶腹的半规管位置向半规管总角方向移动;
第三步:将头部和躯干同时向健侧转动90°,保持该姿势1~2分钟,让耳石继续沿总角度方向移动;
第四步:将头向前转直,让患者慢慢坐起,头部向前倾斜10~30度。此时耳石已进入椭圆囊囊点。
至此,耳石重新定位已经完成。
耳石症的简单复位可以在家尝试,而复杂的复位则应在医院进行。因为在手动复位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一步头部的位置,尤其是旋转的角度,这决定了耳石去除的成功与否,避免耳石不小心进入其他半规管,造成二次形成。另一种类型的耳石症。耳石复位法后,患者需要在家中睡高枕头48小时,并且不要侧卧于患侧。如果效果不显着,三天后可重复治疗。如果超过3次仍不见好转,应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关注公共卫生微信、微信号大中健康杂志,享受无水印阅读)
诊断耳石症时,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中枢性位置性眩晕。常见于颅内肿瘤或脑血管病变,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神经症状。 CT和MRI可明确诊断。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一侧眼睛突然发黑、失语。每次攻击的持续时间通常为秒、分钟或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天气寒冷等是其发病的诱因。
3.内耳眩晕。它是由膜迷路积水引起的内耳疾病。主要症状是:突发性眩晕,患者不敢睁眼或翻身,睁眼时感觉房屋或周围物体在旋转,闭眼时感觉身体在旋转,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和听力损失。
扫描上方二维码,或搜索微信ID dazhongjiankangzazhi,
微信关注公共卫生杂志,每天为您推送纯正健康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20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