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辞早田;二十四,画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做面团;二十九,全有;三十黑“我的儿子走遍大街。”这是烟台过年时著名的顺口溜。
除此之外,烟台过年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烟台的过年节日活动!
栾绥
(腊八日前至腊三十)
旧时烟台有一种说法,每逢腊八节过后,人间神灵都会上天拜年。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神灵降临人间,一些平时做不到的事情,此时就可以做到了。在古代,结婚礼物需要准备得相当丰厚,结婚的过程也非常繁琐。因此,一些贫困家庭会选择此时为孩子举办婚礼,希望少送礼物,快速完成婚礼,不至于不知所措。诸神控诉。
这种在腊月举行简单婚礼的习俗统称为“乱岁”。尽管人们不再迷信“乱年”,但烟台仍有不少家庭传统上选择腊月结婚。大部分原因是,带个新儿媳妇回家,可以过一个幸福的团圆年。
忙碌的一年
(腊月二十三至腊月三十日落前)
忙碌过年,是过年期间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在烟台大部分农村地区,腊八节一过,热闹的过年就开始了,但真正全家团聚的热闹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
蒸糕点
(腊月二十三至腊月二十九)
据《清一类雷潮·饮食》记载:“饽饽,糕饵的一类,北方人读作“饽饽”。老一辈取了“饽饽”的谐音,便产生了现在的“饽饽”名字,而蒸饺就有“蒸”的意思,蒸饺成了过年的重头戏。在这短短的7天里,家庭主妇们会准备好整个正月都要吃的饺子、包子、包子等,供春节期间食用。至今,这种蒸年糕的习俗在烟台农村仍盛行。由于城市的条件,蒸糕虽然不像农村那么受欢迎,但在过年繁忙的时候,人们也会买一些在过年的时候吃。
过年的粽子一般有枣粽和花粽,各有各的解释,大多带有喜庆吉祥的寓意。枣糕、糕寓意着来年日子红红火火,早日致富;莲子寓意多子多孙,子孙满堂;面缸里放神虫,寓意财源广进,糕点永远吃不完。元宝,是给财神的,寓意来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除夕囤积是为了天地,寓意来年顺利,五谷丰登……
祭灶王
(腊月二十三至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三既是除夕夜,也是祭灶王的日子。这一天可以说是农忙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相传灶王本姓张,娶妻定香。张朗吃喝嫖赌,与妻子离婚,沦为乞丐,流落街头乞讨。有一天,他去丁香家,丁香心疼他,给他盛了一碗汤面。张浪觉得不好意思,钻进了炉子里。玉帝认为张朗知错改正,遂封他为灶王。他掌管各家各户的道德行为、言行。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他都会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情况。张朗人品不好,做官也不好。他为各家各户记下秘密账目,并向玉皇大帝做“小报告”。老百姓怕他胡言乱语,就在祭灶时用“葱拌豆腐”,以示家里“清白”来愚弄他;他们怕他胡言乱语,就用糖封住他的嘴。他们向他敬酒,把他灌醉。 “祭灶”的思想也随之流传。
发布新年图片
(腊月二十三至腊月二十九)
烟台人贴的年画并不像杨柳青、杨家埠等地的年画那么喜庆、丰富。他们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两个主角,一个是灶神,一个是财神。至今,在烟台福山等农村地区,仍能看到先民留下的制作灶神、财神年画的模具。这种年画的形成与古代烟台地区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对灶神的服从除了传统的说法外,还源于“鲁菜之乡”对灶神的特殊尊重;而财神则是因为烟台古时位于齐国,齐国人民好商。烟台的莱州和龙口这个地方也是山东商人的发源地之一,所以崇拜财神并没有什么错。
悬挂字画
(腊月二十八)
虽然古代烟台当地商业比较发达,但“士农工商”的古老观念也深入人心。因此,腊月二十八这天,烟台人都会把家装扮成书香门第的方向。无论你是商人、学者还是普通人,在这一天一定要把家里收藏的书画拿出来挂在正厅,以展示家族的文化修养。烟台至今还流传着“过年不挂书挂画,就不是老烟台人家”的说法。
欣赏春联
(除夕的下午)
以前,在烟台的浮山、芝罘等地,每天除夕下午,村里都会自发组成“赏春联组”,挨家挨户地复习春联。他的批评内容涉及书法、内容、对抗等各个方面。这种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年俗,也是烟台尊崇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但由于社会发展等多种原因,这种习俗在烟台几乎消失了。
新年
(除夕日落后至初三)
这段时间是新年最重要的日子。一家人在吃穿方面也很讲究。有些事情甚至连细节也不忽视。比如,旧时烟台三十号晚上煮饺子所用的柴火必须是芝麻杆。一是因为燃放鞭炮的声音预示着新年,二是节日的美好寓意。
除夕不营业
除夕之夜,家里的男性子孙都会请财神爷和祖先回家过年。俗称“请祖”。当祖先们回到家乡时,新年就正式开始了。以前,烟台人把财神请回来后,不但要把门关紧,还要在门前插上木棍。目的是为了防止财神离开家,带走财宝。一般情况下,要到大年初一凌晨放鞭炮才打开年门。
包饺子也是有规矩的
我一般包饺子,喜欢什么馅儿就包什么,但过年的饺子却不是这样。以前,烟台一般都是在太阳落山后的下午四五点钟关门后开始包饺子,而且饺子的馅料非常精致。素馅的饺子必须在农历三十晚上吃,肉馅的饺子只能在大年初一早上吃。不过,供奉神灵祖先的饺子,任何时候都必须是素馅的。素馅儿的饺子,馅料多为蔬菜、豆腐等,寓意招财进宝、吉祥如意。
拜年有很多规矩
拜年是新年期间非常重要的习俗。古人除了相互祝贺新年外,还用拜年来消除隔阂和矛盾。旧时,龙口、招远等地有晚上拜年的传统,但仅限于自己家里。原因也是为了防止财富流向其他家庭。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慢慢改变。有的县市已经完全取消了夜间拜年的习俗,而有的县市则在五天内晚上拜完所有亲戚,邻居们晚上拜年。天亮后礼拜。总之,烟台拜年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的。
拜访亲戚有一些特别的事情
到烟台探亲通常被称为“外出”。春节外出活动从正月初二开始,到元宵节结束。以前,烟台对于孩子的出家顺序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母方的亲戚通常都受到尊重。虽然舅舅的辈分不高,但他代表了我娘家,所以过年旅行的第一站一定是舅舅家。
如今,在烟台大部分地区,流传着“三六九,出门”的俗语,而这首顺口溜主要是针对女婿的。传统上,新女婿会在初三到岳父家拜年,而结婚多年的女儿女婿则要等待。直到初六、初九才到岳父家去。
正月初四,我们去奶奶的远亲家拜年;在姨妈家,是初五、初七。农历初十,是公婆进门的日子。
除夕
(正月初三至十五)
过年节是过年期间最欢歌笑语的日子。与过年的忙碌和过年的诸多规矩相比,过年节要轻松自在得多。新年里各种代表吉祥如意的节日也大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生日聚会
过年期间,旧时烟台的许多“神仙”都在这个时候过生日。例如,农历五月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正月初七是一个人的生日。现在在烟台,正月初七过“人日”,即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是青年人、中年人、青年人的生日,和老人分别。原因无法查证。如今,烟台过“人节”时,主要吃面条,意思是用面条把人绑起来,以免被地狱之王引诱走,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庙会
农历新年期间,烟台各县市都会举办大型庙会,但影响最深远的要数玉皇顶庙会和蓬莱阁庙会。
玉皇顶庙会(农历正月初九)
道教认为,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于是每年农历初九,老百姓就自发来到玉皇庙祭祀、祭拜。后来逐渐增加了商品交易、戏剧、杂耍等活动,形成了玉皇顶庙会。今年玉皇顶庙会定在农历正月初五。
蓬莱阁庙会(正月十六)
传说正月十六是海神波塞冬的生日。在蓬莱沿海地区,正月十六有邀请海神女神巡游的活动,祈求渔民平安。后来活动内容逐渐丰富,逐渐形成了蓬莱阁庙会,并沿袭了九百多年。
向波塞冬献祭
除栖霞市外,烟台其他县市均靠近大海,因此过年风俗习惯上陆地与海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节日上,即烟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都有祭祀海神的活动。北部海岸为“渔灯节”,南部海岸为“祭海”。这个节日对于以海为生的渔民来说非常重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三)
烟台过渔灯节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开发区的山后出旺、鲁阳、八角等渔村。节日这天,渔民们从家中扛着祭品,高举彩旗,一路放鞭炮。他们先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拜神,然后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祈求祝福。
海神节(农历正月十三)
这个节日主要流行于海阳省。相传农历正月十三是海龙王的生日。为了祈求海龙王保佑人船平安,满载而归,渔民们都会带着饺子、猪头等供品到海边或龙王庙前祭拜。献祭,祈求一帆风顺。每年都绰绰有余。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
每逢春节,大街小巷都会挂上鲜红的西瓜灯笼,但以前烟台过年的时候从来不挂这些灯笼。旧时,烟台受北京影响较大,许多风俗习惯与旗人相似。旗人过年时挂宫灯,烟台也挂宫灯。在过去,宫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烟台最古老的灯会是莱阳。莱阳豆面灯笼碗是由元宵节放灯、放烟花的习俗演变而来,在正月十五举行。灯碗最初被制成十二月灯,用于预测来年十二月的干旱和洪水情况。
点赞就代表我读过,交警也需要您的点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20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