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筹备期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上海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促进中心采访了李浩。
李浩在比赛中(新华社)
我第一眼看到李浩的时候,觉得这个年轻人又瘦又高。身高1.86米的李浩,身穿白色击剑服,显得十分帅气。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残奥会。他说:“我感到很兴奋,也很紧张,毕竟这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李浩小时候因车祸右腿被截肢,但男孩好动的天性让他选择成为一名残疾运动员。李浩说道:“如果不是击剑,我可能很难坚持下去。”
21岁那年,李浩从四川来到上海。系统的训练也让他的击剑技术突飞猛进。 “刚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技术有差距,基本功不扎实,要改变很多动作,几乎要从头开始,这也是最困难的事情。” ”
右腿的旧伤导致多年来神经疼痛。李浩已经习惯了。 “以前根据天气变化会痛,现在不规律地痛,一痛就睡不好觉,最近好点了,几个月没那么频繁了。”只痛一次。”
李浩(左)与队友谭淑梅
李浩的第一枚金牌得益于他的刻苦训练,这与教练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中国轮椅击剑队主教练孔令森今年65岁。从职业运动员到指导健全运动员,再到指导残疾人击剑队,他凭借专业的训练方法和丰富的经验,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运动员。
灵巧、敏捷和力量是轮椅击剑运动员的必备素质。体格健全者的击剑比赛,是通过调整选手之间的距离来进行的。轮椅击剑比赛要求运动员的下半身固定在轮椅上。对手之间是不能分开的。只有腰腹部带动上半身创造一个小距离。
轮椅击剑队队员在训练
训练时,击剑运动员身上绑着四根粗橡皮筋,另一名队员将橡皮筋在身后紧紧拉直。队员们每次拔剑,都要与背后的势力进行“斗争”。这是由上海体育学院轮椅击剑课题组与轮椅击剑队联合研发的。原理与跑步时绑沙袋的原理相同。目的是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腰腹部力量。
队员们在这样的压力下进行模拟对打,很快就大汗淋漓,但仍要穿着外衣和口罩,只能忍受炎热。
中国轮椅击剑队主教练孔令森
孔教练在执教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从不落后。 “任何一套技战术都不可能是无敌的。孔教练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名18岁的运动员在第一次国际比赛中获得冠军。他接过奖杯后,被三台摄像机包围。”她和其他选手也把目光投向了她,但两年后的比赛成绩却并不那么理想。
“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全世界的对手都在研究你。”孔教练说,运动员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你千万别以为夺冠后这套战术就是“一劳永逸”。
孔教练表示,由于其特殊性,残疾人轮椅击剑项目没有如此严格的身体要求。只要保持良好的状态,他们就能比身体健全的人锻炼更长时间。 “体育运动对于残疾人的意义不仅仅是比赛,更是身心康复,体育运动发挥着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9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