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4日,武汉四中学生缅怀袁隆平院士、林华宝院士。向杰 摄
“重庆市教育局三十四年春秋和汉口市政府三十五年春”,是一份卷宗封面上的墨字,见证了一段珍贵的岁月纪念“水稻之父”袁隆平。 1946年至1948年,袁隆平在博学中学(武汉四中前身)度过了难忘的少年时代……
2020年10月,武汉四中在整理旧校档案时,无意间发现了袁隆平在博学中学的学籍档案,档案保存完好。
“我的身体健康和英语技能都是在母校获得的。”袁隆平曾回忆起自己的母校。他的言行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武汉四中学生:“人就像种子,你一定是好种子。”
热爱母校,我六次回校播撒精神种子。
走进位于武汉市硚口区的武汉四中校门,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红色钟楼旁,两尊雕像格外引人注目,分别是袁隆平院士和林华宝院士。
原钟楼现为校史馆。二楼有一间经过修复的教室。第三排的课桌是按照袁隆平在四中读书时使用的课桌复原的。著名空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华宝曾是袁隆平院士的同桌,留下了“同桌两位院士”的传奇。
作为武汉中心城区最大的中学,武汉四中这所百年校舍,已经跨越了三个世纪。
离开母校时,袁隆始终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六次回来看望他。 1996年9月,他回到母校,坐在原来的座位上。据当年接待袁隆平院士的秦光鼎老师回忆,袁院士饶有兴趣地谈到了自己当年的生活:
“抗战时期,生活很艰苦,吃糙米,点桐油灯,一两周才做一次‘牙礼’。学习紧张又规律。我六点就起床了。”早上的钟声,十分钟后就得开始工作了,我们就聚集在操场上做操,但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气氛仍然很浓厚,我们的校长胡汝珍博士是毕业的。学校。香港大学堪称教育家,他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严格,而且要求品德、学习、文化体育全面发展,学业成绩优秀,因此学校经常开展科学、自然、娱乐、体育等活动,这些方面我还是很喜欢的。”
“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睿智幽默的老人。”武汉中原四中副校长、武汉第十七中学党支部书记王波回忆,由于工作原因,她与袁隆平院士有过多次面对面的互动,印象深刻。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2009年4月21日,袁隆平受邀回到武汉四中参加“名校校友面对面”活动。那时,老人的精神很好。他走进自己正在授课的教室,在第二组第三排左边坐下,说道:“我当时就坐在这里,我的同桌是林华宝,他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随后,袁院士在近千名师生面前暴露了自己的“缺点”,称自己中学时数学成绩不太好,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负数会变成正数”(负数乘以负数得到正数))。但他的同桌林华宝院士数学成绩非常好。同样的数学题他一晚上也解不出来,而林华宝只需要5分钟。当时,林华宝虽然是班上的数学尖子,但他不会游泳,而且游泳很好但数学不好,于是两人达成了互为“老师”的协议。 “我不会划船。我教他游泳学得很好,但他没教我数学好。”谈起这段难忘的同学情谊,袁老师幽默的谈吐引来阵阵笑声。
将学校更名为武汉博学中学也是袁隆平的建议。 2009年4月,袁隆平回到母校时,向武汉市领导提议恢复旧校名。他说:“表面上看,学校更名只是几句话,最重要的是弘扬博学文化背后的精神,那就是培养广泛的兴趣和广博的知识,并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经武汉市政府批准,2009年武汉四中建校110周年之际,武汉四中被列为“武汉市二学中学”。
2015年6月28日,85岁的袁隆平最后一次回到母校,出席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开幕式。此次赛事“登陆”武汉,源于6年前袁隆平的倡议。
2009年4月,袁隆平回到武汉四中参加“名校校友面对面”活动。现场,他深情讲述了自己在武汉求学时获得游泳冠军的故事:1947年,湖北省举办全省运动会。他非常喜欢游泳,就跟体育老师报名了,但因为个子太小没有被选中。不服气的他偷偷参加了预赛,老师无奈地同意让他尝试。结果一鸣惊人,获得汉口赛区(武汉市)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冠军,随后又在省赛中获得男子冠军。自由泳两枚银牌。
“要想将来有所成就,首先要练好身体。”袁隆平对年轻的学生们说道。
初心不改,院士精神梦想继续
对于武汉四中二年级10班的姚一帆来说,每天上学路过袁隆平路、路过袁先生雕像时,她都感受到一种无声的鼓励。就在今年1月4日,她作为学校首批2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之一,荣获“袁隆平特别奖”。
时至今日,武汉四中的学生仍把坐在袁隆平的位子上和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袁隆平奖学金”视为两项最高荣誉。
颁奖典礼前,武汉四中师生开展了一场简单而充满感情的“寻根”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冒雨来到桃李园,向袁隆平铜像敬献鲜花。随后,大家化身“袁爷爷的眼睛”,参观了袁隆平路沿线充满活力的田径体育馆以及装修后的游泳池、羽毛球馆、实验室等。
无论走到哪里,袁隆平心里始终记得博学中学的钟楼和教堂。为弘扬博学文化,袁隆平于1995年在母校设立“袁隆平奖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0年来,近千名博学的学子获得“袁隆平奖学金”,在文、理、体、艺等多个领域得到发展。
武汉四中校长胡斌告诉记者,一个老人和一颗种子,创造了一生不忘初心、不负使命的传奇。师生们常常思考:袁先生给武汉四中人民留下的“精神种子”是什么?他说,“袁隆平特别奖”是学校今年设立的第一个奖项。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奖项不仅颁发给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还颁发给在其他方面发挥积极带头作用的学生。激励广大学子追随袁先生的脚步,坚守袁先生遗志,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潮流,五育并举。 ,新一代全面发展。
“我很荣幸获得‘袁隆平特别奖’,我很受鼓舞!”姚一帆表示,袁隆平院士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她将永远铭记这位民族巨星,立志当好种子,回报社会、报效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90后”地理老师丁继文站在观众席上,激动地看到自己的学生拿着获奖证书自豪地站在舞台中央。丁继文也曾就读于武汉市第四中学。回忆起高一获得“袁隆平奖学金”的那一刻,她仍感到无比荣幸。她希望成为一个在袁老师学习生活的校园里播种、培育“好种子”的人。
勤奋朴素博学改革发展创新育人方式
“桃李香闻名天下”、“崇尚科学、崇尚个性”、“继承科学特色,发扬英语优势,保持体育传统,创建全国名校”。在武汉四中校史馆里,多次可以看到袁隆平为母校题词。为母校的教育事业给予简单的鼓励。 2019年,在学校建校120周年之际,袁隆平最后一次为母校题词:“勤奋朴实博学,个性发展,两全其美,再创辉煌”。 ”。
除袁隆平院士外,武汉四中还培养了中国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华宝,著名外交家、“中国中东特使”孙必干,农业部原副部长杨显东、外交部原常务副部长蒲守昌、神舟飞船测控总指挥陈长贵上将等科学家、外交官、政治家和著名学者。
凭借丰富的文化积淀和一代代人的不懈探索,武汉四中逐渐形成了开放创新、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博爱、乐于学习、励志实践的优良校风,并不断创新。教育人们的方法。
学校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生态文明与社会实践、心理健康与学科发展、西方文化与国际交流、科普知识与学科竞赛、艺术美学与休闲健身等领域构建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 2018年袁隆平奖学金获得者陈俊宇喜欢自己做物理、化学实验,经常泡在实验室。曾多次在全国物理、化学竞赛中获奖,目前保送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在2019年中国足协室内足球国际锦标赛中国队与丹麦队的比赛中,武汉四中校友邓涛、李志恒、沈慎明同时出战,击败丹麦队,一支强大的欧洲球队。今年,李志恒、沈慎明再次入选五人制国家(男)足球队。
武汉市硚口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武汉四中是一所贯彻“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典型学校。硚口区教育部门还以四中为龙头,促进全区中小学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开展“五艺五艺”学生联谊活动实践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家长好评、社会认可。 (记者廖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6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