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攻略问答
  • 翟庆志:从清华大学到中国农业大学,体育爱好者的学术与人生历程

    1979年至198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电机系,获学士学位。 1984年至1986年在青海微电机厂工作,1989年获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委员。

    我从小就很活跃,一直在中小学篮球队打球。只要有时间,我总是和朋友们一起打篮球和乒乓球。平时我对任何与体育有关的信息都非常感兴趣,比如书籍、广播等,为了能等到21:45收听中央电视台的体育广播节目,我必须每天熬夜到22:00以后才去床。那时的我一直盼望着体育知识、技术、身体素质等能够得到系统的、质的提升。

    1979年我高中毕业,直到填写高考申请表,我什至不敢希望自己能考上清华大学。一张天津市教育局的自愿补充申请证明,让高考进入全市前300名的我一夜实现了清华梦。

    上清华大学是学子们的梦想,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能够参加包括多项体育活动和系校学生体育工作在内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人生的幸事。正是在这里,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育观。

    多项运动团队经验

    入学不久,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节奏后,每天总有一段时间让我在教室里坐不住:下午4点30分,校园扩音器响起。响起了“同学们……努力为祖国健康奋斗五十年”。声音。这让我从小就喜欢运动的我手脚痒痒的,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每天在球场上锻炼的人们之中。

    清华大学的学生体育活动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就是运动队的日常训练场景。我不甘心只踢“野”足球,我非常渴望接受“专业”的运动训练。我记不清是来自校园里不起眼的招聘广告,还是同学的私下举报。我得知我正在招募击剑队。经过几轮简单的测试,也许是因为我是左撇子,我有幸被录取了,就这样跟着郑继胜老师学习,朦朦胧胧地进入了击剑这项运动。

    我们组是文革后清华大学的第一批击剑队员,都是男生。他们是:花剑组的林琳、刘佳、郝薇薇和我;刀组莫维泽、杨嘉实、吉昂;重剑组殷勇、张志远、吴玉龙、朱超。

    野球场篮球比赛_野球场篮球所有规则300条_篮球野球场技巧

    入队不久,我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学校参加了击剑训练。 “什么运动?”她狐疑地问道:“这不是打地基、盖房子之类的‘基建’吧?”经过解释,她才明白这是击剑,而不是“基础设施”。我已经不记得之后解释过多少次类似的问题了(也算是为普及击剑做了一些事情),但击剑是我进入清华大学后在运动队参加的第一项运动。击剑对我的影响就像是为体育运动奠定了“基础设施”的基础。

    入队半年多的时间里,几乎都是枯燥的基本功训练,比如动作、步伐、技术、手形、防守、刺击等。为了训练我们的反应速度,调整训练内容,郑老师还用拳术来教我们。枯燥的基本功训练给我们带来了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好处不用多说,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副作用是:弓步训练让我的左前腿变粗,右后腿变细。暑假里,我经常成为同学。开玩笑,我心里真的很担心,难道就这样永远下去吗?

    击剑被誉为贵族运动,器材和护具数量众多且价格昂贵。那时,我们能使用老师好不容易找到的那把生锈的直柄剑,穿上简单的防护服,已经是一种奢侈了。据老师介绍,文革前的学长们还在用竹棍练习。我们的教练郑继胜教授一生致力于清华大学击剑运动的发展。每次训练时,都有华、对、冲三种剑派的十多人轮流与老师切练。在我们眼里,他似乎总是不知疲倦,充满活力。最难忘的一幕是1982年郑老师带我们去参加北京青少年击剑比赛时,比赛结束后,在各个剑类比赛中获奖的兄弟们将所有的奖牌挂在胸前并合影留念。这是“文革”后他带领团队艰苦奋斗的缩影。也是队友进入清华后有缘,加入击剑队后再次有缘的见证。

    前排左起:莫维泽、郑老师、季昂、林琳;中排左起:刘佳、杨嘉实、郝薇薇;后排左起:张益红、张志远、尹勇、翟庆智

    击剑队花剑队友

    训练时,即使是夏天,我们也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挥汗如雨。我只能隔着防护屏羡慕地看着田径队的兄弟们,穿着短裤、短裤跑来跑去。尤其可气的是,练短跨的同学孙露时不时过来“装”求救。那时,没有人带水壶。当你口渴的时候,你可以走进去,从水龙头里喝水。有一次训练,我们实在受不了热,就背着教练脱掉防护服,只穿着T恤练习对打。练习结束后,我脱掉T恤,数着对方剑尖击中胸口的红点,高兴地讨论着自己的技巧和“结果”。奉献和兴奋远远超过了痛苦。在我的记忆中,虽然我训练的时候戴着手套,但握剑的左手却几乎没有完好无损。在无数次的近战中,手背、膝盖上的旧伤总是未愈又添新伤,有好几个地方都无法愈合。那些伤疤至今仍时不时地让我想起那段美好的时光。

    1983年,作为当时北京高校(非体育专业)唯一一支击剑队,代表北京高校参加北京第四届运动会击剑个人比赛。当16人晋级8分花剑淘汰赛时,我是队里只剩下我了。我的对手是一位刚刚退役的职业选手。他一开始并没有认真对待我。在不那么紧凑的第二次进攻之后,我的防守连得2分,比分是2:0!场外的队友们感到惊讶并发出嘘声。这个时候我就应该在场外听从郑老师的喊叫提醒,坚持防守和反击。但我的心太激动了,忘记了对方的技术远比我强。反而多次主动进攻,却遭到对手反击,连续得分。比分很快就变成了2:4。最后,在我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对手突然得分,结束了比赛。这是一场普通的击剑比赛,胜负并不是很重要,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其中总结出的战略思维、战术运用、心理状态经验让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多次受益匪浅。 。

    篮球野球场技巧_野球场篮球所有规则300条_野球场篮球比赛

    我(左手握剑)参加北京第四届运动会花剑个人比赛

    2001年秋天,花剑队友林琳回国探亲。郑老师邀请了我们的几位花剑队友到击剑俱乐部聚会。俱乐部提议与我们讨论。由于装备等原因,我们只能用重剑进行团队作战。无论年龄、身体素质还是特技,我们都处于劣势,但我们的经验和战术帮助我们与对手打得难解难分。我充分利用重剑规则,两次击打对手脚部得分,让对手非常郁闷。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接受过特殊训练了,还能这样弓箭步,已经很好了。”郑老师的表扬让我一时感到自豪。

    我从小就喜欢打篮球,击剑队训练间隙的放松活动之一就是打篮球。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教练发现我的综合能力还不错,就将我推荐给了篮球队的曹宝源老师(当然我也被击剑队留住了)。经过简单的测试,曹老师就录取了我,于是我在1981年底进入了校篮球队。在曹老师的指导下,我对篮球的认识一下子打开了。我对运球、传球、挡拆、投篮、规则、战术、概念、策略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我也感受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段时间认识的队友有:范宇、何文智、黄家伟、吴鹏、邓伟、巩俐、徐光、寇志军、曹康生。

    在团队的这段时间里,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体能训练时扛着队友做深蹲。如果你运气不好,遇到了旭光这样的人,那可就惨了;二是参加上海交大英雄杯决赛,对阵东道主交大队。我们曾经在后场底线发球。何文智从右侧中线接球(没有落地),直接传到左前篮。已经快速触球的黄嘉伟从空中接球(没有落地),将板击入框内。球和球员没有落地,几秒钟完成的快攻堪称经典。后来,我因为学生会工作和击剑团体比赛的职责,不得不和曹老师告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校园篮球是一项融合程度高、社会效果好的运动,比如打“散球”。刚入学的时候,在1号楼前的篮球场上打散球,我认识了很多不同班级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的年级,有电气工程六系、七系的学长,也有学生。来自热能和力学部门。师兄、同学,如李雷、李莎、滕铁等;进入代表队后,每到休息时间,馆内外的篮球场上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丁红兵、李剑波、童畅、王一鸣等各个项目队的学生。是常客。对于这种短期的“滑点”,教练们也是“视而不见、视而不见”。不管有多少人,只要有偶数,大家就可以立即开始玩。另外两个人可以随时加入。就这样,来自不同球队的“球员”开始熟悉篮球运动。后来我想,为什么我遇到的常客大部分都是投掷队的呢?是因为他们和篮球有一个共同点:投篮吗?是因为投掷速度与上篮速度相似吗?

    野球场篮球所有规则300条_野球场篮球比赛_篮球野球场技巧

    1981年秋天,我因为加入系排球队参加系际联赛并获得校内亚军而对排球格外痴迷。经过两年的必修体育课后,我坚定地选择了排球作为选修课。在这里我认识了我的第一位排球教练张燕一先生。凭着对排球的了解和在击剑队培养的身体条件,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击球、垫球、传球、扣篮、拦网等基本技术进步很快。经过几次教学比赛,我居然被张老师选中了。 ,并和另一位同学一起进入学校排球队训练。张先生为人真诚、体贴、善良。在队期间(1982年),我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不仅学习了基本的战术、阵型、规则、理念,还掌握了近距离快球、滚滚、鱼跃等技术。这段时间我认识的队友有:张立胜、蒋经理、周群、李凤安、车莉、王渡。在队期间,他曾随队前往天津大学参观比赛。后来因为学校学生会的工作以及击剑队的比赛任务,我不得不离开排球队。

    在多项运动项目中加入运动队的经历是我将来永远受益并感到自豪的事情。也为我今后担任系学生会副主席、校学生会副主席、体育部部长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致力于学生会体育工作

    入学后,我一直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 1981年9月,当选为电机系学生会副主席,分管体育工作; 1982年9月,我当选为学校学生会副主席,兼管体育工作。

    说起当时学生会的体育工作,就需要说到当时一个重要且唯一的地理坐标——西体育馆。当时,东运动场还比较“荒芜”,学校的体育教学机构在西体育馆。几乎所有代表队的重要赛事和日常训练都主要围绕西体育馆展开。可以在西体育馆训练的队伍是最“豪华”的,比如体操、乒乓球、举重等;体育馆北侧外侧是篮球、排球队的训练场;体育馆南侧外的小广场供击剑队和武术队使用。训练场;不用说,体育馆西侧外面的西部大学场,是田径队和足球队的训练场。那时通讯手段还不发达,工作基本靠“跑”,找人靠“听”、“传话”。比如,学生会主席宋军第一次来看我,他“听说”我是击剑队的,就在西漕路北侧(这是必经之路)“拦住”了我。下午我还得去训练)。当我们在物色体育部长人选时,热能系学生会主席常安中第一时间推荐我找到了钟利铎。我还“听说”他下午经常在西体育中心东边的篮球场打篮球,就叫他出了球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布满灰尘的脸上有几道明显的汗迹。和李军副主席谈话有点困难,因为他们的投掷队在训练时经常没有固定的住处,在操场上闲逛。那时对我来说,无论是校队训练还是学生体育工作,如果有一天没有去西体育馆转一圈,心里就好像少了点什么。

    主管体育工作,还需要摸清“家庭背景”。首先是我们学生会的主要干部。他们喜欢运动吗?您有体育背景和经验吗?这对于体育工作的发展十分重要。经过一番询问,结果令人欣喜:现任学生会的五位主席和副主席中,有四位是从事体育运动的。宋军董事长担任手球队内部人士,并曾担任手球队队长。他在大学的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副主席李军是投掷队(标枪)国家二级运动员,曾多次获得学校及北京市大学生比赛冠军。良好的排名;我是击剑队(花剑)副主席,曾获北京市青少年击剑比赛第四名(1983年);王艳佳副主席是体操队成员。还有宣传部长李志强,入学时在跳高比赛中取得了1.85米的好成绩。后来我们学生会体育部的工作表明,这些有体育背景和经验的学生会主要干部,对我们更好地开展学生会体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会体育部负责组织全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同时协助学校体育教研组组织校运动会等活动。下设:竞技组,负责部门间联赛的各项工作;宣传检查组,负责体育标准、冬季锻炼等检查,组织体育宣传、讲座;女生组,负责女生的课外锻炼、球类运动等。辖桥牌协会、围棋协会和冬泳队。各部门运动队领导定期会议每月一次。

    篮球野球场技巧_野球场篮球比赛_野球场篮球所有规则300条

    体育系部分同学合影

    后排左起:石浩(12)、刘光明(12)、谢军(12)、张龙(12)、李春生(11)、朱华(02)、肖帆(02起);前排左起:张华(02号)、韩小月、钟丽朵、翟庆智、宋军、李军

    上图是1983年秋,当时的学生会期满,体育部部分成员与学生会主要干部的合影。一些曾在体育部工作过的成员并未全部到场。他们包括:高平(0)、孟岩(01)、赵开慧(对象02)、张宏基(对象03)等。在此谨表示特别的感谢和怀念所有付出过努力的兄弟姐妹在体育部。

    很多学生表示,每天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可以分为三个时段,即:上午、下午和晚上。学生会的工作总是涉及到与人打交道的。我们的经验和感受是:从时间上来说,我们需要探索另外两个时间段:午餐后和21:30后。午饭后,在宿舍找人的成功率是最高的。 21点30分以后,就是到宿舍开会、找人的时间了。在成员构成上,需要考虑到各个部门、东宿舍、西宿舍和女生宿舍。电气工程系负责学生会体育工作时,“行走”范围只有1号楼东半部2至4层。体育工作如果不考虑上述的时间、空间和人员构成,肯定是不行的。正如体育部部长钟立多在《清华学生会经验》(清华大学学生会简报第22期)中所写:“跑腿”、“请人”较多,工作特点是(1 )广泛的参与; (2))活动周期长; (3)通讯手段落后。体育部的工作既复杂又具体。这里就不详细讲了,看几张图你就可以一目了然。

    野球场篮球比赛_篮球野球场技巧_野球场篮球所有规则300条

    篮球野球场技巧_野球场篮球比赛_野球场篮球所有规则300条

    野球场篮球比赛_篮球野球场技巧_野球场篮球所有规则300条

    1982年9月我上任时,照例到了开新生运动会的时间。体教组老师提醒,需要找一位新同学作为运动员代表发言。经过多次咨询,别人向我推荐了化工系的梁艳峰。为了找到他,我自然要“听到”他的宿舍楼号,吃完午饭就去宿舍找他,这是最难错过的时间。像梁艳峰这样的人比我低几级,又不是同系的同学。如果不是学生会的工作,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认识。

    1982年10月,学生会牵头组织了学校的班级篮球联赛。在一场关键比赛中,一方质疑对方一名同学的班级资格,因为该同学身材好、技术好等,但忘记带学生证。其实我认识这位同学是因为我们在西教室一起上过跨系普通物理课。考虑到这样不能妥善解决问题,我就没有提,直接约双方骑车去他宿舍查证件。结果果然如我所料,而且也节省了最多的时间。

    1983年春天的一天,在一号楼前,我被跨栏队的李洪斌拦住了。他说:“今年北京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离学校比较远,你们能组织啦啦队吗?”我同意了。比赛当天,我们组织了包括体育部成员在内的学生会。啦啦队跟随汽车来到现场。有两个场景让我记忆深刻。一是宋卫星跑400米时的步幅,长而美丽;另一场是杨军的跳高决赛。面对比自己高一头多的横梁,他执行标准的八步进场和起跳。 ,鞠躬,过杆,收回双腿,完美落地在垫子上的那一刻,我条件反射般跳了起来,带头喊“加油杨军”“加油清华”!当我在回学校的路上在车上向杨军讲述这件事时,这个相对矜持的家伙眼眶有些红,他说当时心里涌动着一股暖流。

    “夜话”是大学宿舍文化的一种形式。当我在学生会工作时,我经常关灯后回到宿舍。我对同宿舍的室友感到“亏欠”,常常无法和他们说上几句话。刚刚睡着了。他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学习、生活上的帮助是我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证。

    丰富的体育活动和工作,多种经历,跑步、思考、练习,这一切都像泉水一样,滋润着我的身心,使我受益至今。

    参加工作中的体育活动

    1983年秋,我们班去四川德阳东方电机厂实习。我们的住所旁边有一个灯火通明的庭院。晚饭后,学生们找了一个排球场,在那里打球、打垫球。我们实习的电机车间里有一位热爱排球的师傅。他看我们打得好,就邀请我们比赛,我们以3:1获胜。此后,同学们与老师的合作更加融洽,清华学子们眼中的同学也更加现实了。眼看着我们回程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师傅们又和我们约好了。这次是厂队,结果是1:3。作为一支清华班队,面对近万人的国企大厂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们感到很满意。

    野球场篮球比赛_野球场篮球所有规则300条_篮球野球场技巧

    更多的社会工作和团队训练确实占用了我在学校大量的学习时间,但良好的身体条件保证了我能够通过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业,这验证了校园里著名的不平等:“8-1﹥8离开学校后的日子里,无论是继续学习还是工作,体育锻炼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身体健康,工作效率高,而且似乎在不断地检查这种不平等。数学上不成立。

    1984年毕业后,我志愿到西宁青海微电机厂工作。在厂里一年一度的篮球联赛中,我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主力,和同事们一起扭转了自己工作的技术团队。刚来的时候,我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那个清华的小翟篮球打得很好”(当然,我也经常被业务总工程师夸奖)。我当时弹跳得很好。与当地海拔高度、地球重力较低有关吗?

    1986年至1989年,我在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读研究生。在此期间,我担任研究生会副主席,分管体育工作。自然,打球也是少不了的,也感觉有点“疯狂”。三年来,作为研究生队队长,我们三夺校级篮球、排球联赛冠军。想想就很有趣。我在清华队的时候,是坐在替补席上的,但离开清华之后,我一直是主力。

    1989年,我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也为我的学院增添了一支新的体育力量。我是大学篮球队和排球队的主力球员,也是校际联赛前三名的常客。学校里的同事讨论的是:“清华毕业生怎么体育这么好?”

    下班后,最方便的体力活动就是打乒乓球,可以在办公室外打。小时候,我还是有一些野外运动的基本功的。几年下来,我成为了学院团的主力。 2002年,我在学校年度比赛中进入了男单(所有年龄段)前8名。同事们开玩笑说:“老翟除了弹球之外什么球都不会玩。”我对自己说,我确实不擅长一些球类运动,但是我小时候弹球打得还不错。

    1996年,可能是因为旧伤,我患上了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我没有时间去医院,就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一半卧床,自我按摩,热敷,活动恢复,一半工作,半年后基本恢复。后来我不敢打大球了,但我还是想打羽毛球。有了以前的体育基础,我从一个普通运动员变成了大学里的主力运动员。 2006年,获得农业大学男子单打(各年龄段)第三名。直到现在我仍然每周打一两次羽毛球。 2007年,我觉得仅仅打羽毛球还不够,所以我开始参加校际排球联赛。 2010年,一场联赛中,情急之下,他竟然跳出来救球。对方台下传来一个声音:“你还能跳吗?”

    了解清华体育

    前段时间,了解到马约翰先生第二次赴美留学时完成的硕士论文《田径运动的转移价值》(1926)。论文第三章阐述了体育的传递价值,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有效证明了“这些品质并不专门属于体育领域”,并将伴随人们一生。也就是说,学生从体育教育中获得的东西会“迁移”,不仅仅停留在运动场上,而是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我一直有这样的感受和理解,但是马先生在1926年总结出来的这一点,确实是深刻的、有前瞻性的。我认为运动的“迁移”效应比篮球中的“化学”反应更全面。

    这种“迁移”的感觉首先来自于我们的专业课老师李隆年教授。李老师上课精力充沛,知识渊博,反应敏捷。我们上课时不容易打瞌睡,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课程内容。我从系里的其他老师那里得知,李老师是学校足球队的队员,还喜欢打网球。难怪他总觉得自己有着与其他老师不同的魅力。班上几个爱好体育的学生私下讨论说,我们未来的发展模式应该像李老师那样。李隆年教授一直热爱体育运动。他在职业生涯和退役后一直从事网球运动和管理工作。

    这种“迁徙”经历也来自于我的大学教学生涯。从形式上看,我的大学岁月除了学习之外完全被运动占据了,似乎对汽车“欠了债”。因此,后来,我选择从事电气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奖励我的专业老师,并弥补我在专业课程中的缺点。在内涵上,我教学生涯中的持续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了我的身体,而且增强了我的身体。正如马先生所说的那样,李·朗尼(Li Longnian)老师的微妙影响力,体育教育已被看不见地融入我的教学中。我不仅努力继承他们教给我的专业知识,即所谓的“形式的相似性”,而且还努力体现他们在教学和教育人们的精神,即所谓的“精神上的相似性”。尽管我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说过我从Tsinghua大学毕业,但我在毕业后多年教过我的许多学生,当他们回想起Zhai老师时,他们总是与Tsinghua University相关,这与我们的印象几乎相同当时的学生李·朗尼(Li Longnian)老师。幸运的是,我很幸运。

    在Tsinghua运动队中,我特别幸运地获得了三位教授的不同运动指导:Zheng Jisheng,Cao Baoyuan和Zhang Yanyi。与普通学生相比,这不仅使我能够学习和体验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直接接受了从不同的角度获得tsinghua体育教育的宝贵接触。尽管这三位老师的气质和气质不同,但它们代表着同样的Tsinghua体育精神。首先,他们是老师和教授(我们更习惯于称他们为先生)。他们都有个性的魅力,例如快乐,合作,理解和宽容。在此基础上,领先的运动队不能以简单的意义取代教练。

    我从事Tsinghua学生会从事的体育工作以及几个代表团队的经验相互补充,因此我对体育运动的培训和理解变得更加全面。因此,我对体育运动形成了更为实质性的看法,包括竞争,人文,社会,概念和心理方面。

    我不知道何时在校园里说“没有体育,就没有中国”。对我来说,随着运动,我在Tsinghua学习的日子将更加充实。有了运动,tsinghua人民将拥有更丰富的生活。

    征集论文

    野球场篮球所有规则300条_野球场篮球比赛_篮球野球场技巧

    亲爱的校友:

    2021年是母校110周年。在计划和制定110周年的活动时,校友提出了各种建议。 Tsinghua校友协会计划根据校友的征求意见出版特殊书籍,其中包括有关体育的特殊话题:“影响我一生的Tsinghua Sports”(暂定标题)

    体育是我们在Tsinghua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Tsinghua的体育传统是Tsinghua大学文化的重要方面。 Tsinghua的体育环境和文化培养了我们对运动的理解,并使我们对体育充满了兴趣。由于体育运动,我们获得了相应的社会素质,统治意识,团队精神和其他体育转移价值带来的影响。

    如果心中隐藏着诗歌,那么几年将永远不会失败。我们真诚地邀请您通过Tsinghua Sports写故事。我们认为,这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将激发其他Tsinghua校友,尤其是目前的学生,以更好地继承和推进Tsinghua的体育传统。

    提交手稿手稿的说明必须是原始的,单词计数约为5,000个单词。最好是提供与手稿内容有关的历史照片。

    截止日期,2020年10月31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5177.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