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塘”东西纵贯,浔河纵贯南北。大运河和运河文化对南浔的影响可见一斑。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拥有“大运河IP”的南浔古镇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运河文化与文化不协调等各种问题。古镇旅游开发。未来,与大运河有着特殊而密切关系的南浔想要“更上一层楼”,必须不断寻求“破”与“立”,提升文化旅游整体实力。
2019年,凤凰网“凤凰旅游观察”栏目将推出“品质目的地发展规划”系列点评,打造升级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主题公园、热门旅游城市等旅游目的地。深入研究,挖掘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总结优质目的地发展秘诀,为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动力。
正视问题,发现问题
水晶长街、水晶油菜花、水晶宝塔、水晶灯……南浔作家徐驰在《江南古镇》一文中用了65个“水晶”来形容南浔之美。然而,如今的古镇旅游市场,“水”吸引游客的能力正在不断弱化,不少江南古镇都在尝试探索古镇旅游的新路径。比如,乌镇与戏剧节的联姻,实现了水乡乌镇向戏剧乌镇的转变,突破了发展瓶颈,迎来了新的交通和经济的激增。
(乌镇戏剧节)
随着旅游公众对深度体验强、文化趣味强、互动娱乐性强的旅游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对水的“审美疲劳”加深,“水晶南浔”形象品牌不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亟待挖掘文化内涵,提炼出新的品牌文化形象,迎合大众审美。
台儿庄这座运河古城,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再现运河古城的风采与魅力;扬州运河古镇少波,以其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和运河人的原生态生活,重构了运河风貌。相比之下,作为深受大运河和运河文化影响的运河古镇,南浔运河的“立体化”生态文化空间尚未完全成熟,仍有“很大潜力”继续发展。写一个关于运河的新故事。
运河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制约着运河古镇振兴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嘉兴网船俱乐部将原来的水上庙会移至大运河。特色民俗节庆和娱乐活动极大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涵和新时代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得益于观众对运河文化新体验的喜爱,嘉兴网上游船节已实现年游客流量超过45万人次,销售门票超过21万张,总收入约1000万。但南浔并没有非常有特色的运河文化产品来参与运河文化旅游市场的竞争。
(嘉兴网船俱乐部)
此外,多年来,南浔产业、文化、旅游不断融合,但多业态文化生态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非遗+旅游”、“求学+旅游”、“家风+旅游”等新兴文旅融合路径有待深化和强化。这些都成为新时代南浔古镇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文旅融合破局续写运河故事
2014年6月,大运河南浔段(丢塘)和南浔古镇与大运河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浔也成为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江南古镇。正因为如此,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南浔古镇加快大运河南浔段特色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运河,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南浔古镇是大运河诞生、发展、繁荣的典型代表。南浔依靠其养蚕、缫丝的小规模农民经济传统和大运河便捷的航运功能,支撑着其从一个小渔村向经济文化重镇的巨大转变。南浔作为大运河独立文化遗产区,迫切需要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旅游配套功能和公共服务,重视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借助南浔段大运河保护利用项目,提升新定位。文化IP不断提升南浔古镇的品牌知名度和新鲜度。
丰富运河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深度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构建运河文化观光带、博物馆考察、休闲体验等多元互动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运河文化IP的最大化利用和转化,是南浔坚定走诚信创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的关键。
南浔需要重点挖掘古镇建筑、民俗、历史、艺术等精髓,保护历史记忆,传承文化命脉。同时,要以低塘运河为依托,建设运河风格小镇,与水相连,将大运河孕育的南浔古镇塑造成集运河观光旅游、运河文化为一体的运河文化休闲度假区。文化体验、水利文化、民俗美食展示。空间,续写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运河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因侵权已删除)
此外,我们还将深入挖掘运河的文化内涵,让文化成为南浔古镇未来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能量源泉。组织专家学者团队,加大对运河历史、人文、科学价值的研究力度,利用专业数据和研究成果,为南浔运河文化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继续挖掘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运河文化、邑商文化、海派文化、家族文化、园林文化,实现南浔运河文化在保护和利用中的激活和传承,进而创造新的优秀运河文化;通过协调南浔古镇旅游产业与大运河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使大运河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长廊”。
业态全面提升,留住最美乡愁
“水晶南浔”是南浔古镇当前的主题形象。虽然很新鲜,但是特点有点平淡。水是江南古镇的灵魂,但南浔深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使其比其他江南古镇更新、更洋气、更时尚。这也正是南浔能够与其他江南古镇在市场上竞争的原因。取得优势的关键。
未来,“个性化”的南浔应及时调整品牌形象设计思路,跳出“安全区”,以南浔“中西建筑博物馆”特色风格作为其形象品牌设计的重点,重新定位通过宣传了解观众对南浔的印象。增加观众的新鲜感,增强南浔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刘南勋的天梯号,图片来源于网络,因侵权已删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风情文化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与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坚持保护优先,加强利用,实现南浔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是南浔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升游客文化体验、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性、文化性和审美性对于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具有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南浔市自2008年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古镇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00余项。以吉利胡丝、胡笔、锦缎和张石铭故居的石雕、木雕、砖雕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南浔独特的身份和文化基因。
(张士明故居过西洋小楼,图片来源于网络,因侵权已删除)
(张石铭故居木雕,图片来自网络,因侵权已删除)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相关文化创意作品,以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古镇业态。作为深受运河文化影响的文化中心,南浔丰富的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休闲、体验旅游的重要资源。未来,南浔需要进一步加大非遗项目建设力度,为非遗展示提供充足的空间支撑;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保留民俗风情和生活的回味;深度创新打造场景化、平台化、市场化、产品化的非遗体验和非遗经济,围绕“看人、看物、看生活”的非遗创作理念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老故事的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
创新产业的发展将增强南浔古镇的活力和实力。保持南浔古镇水乡风情、现代园林、中西建筑的核心特色,通过多种业态发展,实现产业、文化、旅游融合。继续以“一店一品、一店一景”为古镇产业发展定位,坚持淘汰低端产业,发展中高端现代休闲精品产业,实现古镇产业更新升级。
保留古镇原汁原味的传统生活场景,着力打造古镇的生存空间和审美空间。河里洗衣,悠闲地喝早茶,是南浔在现代文明中保留下来的清澈溪流。传统生活场景是南浔从传统旅游小镇向休闲度假体验小镇转型的坚实基础。是古镇释放持续吸引力、提升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核心。
原住民和古镇居民生活场景的高品质保存,是南浔借助传统生活场景打造居住美学空间的天然优势。未来,南浔需要拓展古镇保护利用空间,重点突出古镇的传统特色和宜游、宜居、宜游的品质。有机的配合让“生活的味道”渗透到整个古镇,让每个来过南浔的人不仅能记住这里的美食和美景,更能记住南浔重塑南浔美学的用心、细致和心血。生活,真正体会到古镇生活给游客带来的丰富、充实、舒适和升华。
深化家风旅游,彰显南浔文化魅力。尚文商、信民行善、开放包容、敢于进取,是南浔古镇长期文化积淀所凝结的卓越人文品质。南浔自然具有发展家风教育的优势。以南浔“四象八牛”为代表的家风文化,代表了南浔浓厚的家风文化。
未来,南浔将围绕家风文化,设计各类寓教于乐的家风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满足大众日益精细化的消费需求。
(小莲庄,图片来源于网络,因侵权已删除)
兼具中西文化印记的名人故居、私家园林、图书馆是南浔独特的文化气质。 “中西合璧的建筑博物馆”是南浔独特的旅游资源,也是围绕高品质建筑文化开展博物馆游学的得天独厚。 “打卡南浔建筑”旅游线路和文创产品以“中西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南浔人文景观和石雕、木雕、砖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藏书、着书的图书馆文化是南浔文化遗产特殊的文化禀赋,以图书为核心,提炼、保护和利用古镇书店的文化传统。围绕现代大众阅读消费的追求,创新设计以“书”或“阅读”为核心的旅游体验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激活文化资源并加以利用和转化。
(图书馆全景,图片来源于网络,因侵权已删除)
清溪南流,万帆路繁华。大运河连通南北,电塘出口内外。南浔这座包罗万象、融汇中西的城市,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始终与大运河和运河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低调”的南浔势必继续坚持走诚信、创新、文旅融合之路。在实现古镇振兴宏伟愿景的同时,也能让“最南浔”永远留在人们心中。那种挥之不去的怀旧之情。
凤凰网旅游精品目的地开发计划将持续关注运河文化带沿线古镇发展,敬请关注。
你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吧
转发吧!如果你有爱,就说出来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