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员严俊涛(右)、赵普(中)、徐飞(左)在北京马拉松比赛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42.195公里”是全程马拉松的距离,但现代马拉松诞生20多年来,这并没有成为“共识”。 1896年至1924年的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8场比赛至少产生了6个不同的距离。
为了纪念希腊战士菲迪皮德斯,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设立了马拉松比赛项目。一段约40公里的长跑勾勒出了赛事的大致轮廓。 1908年伦敦奥运会,出现了一条非常适合英国王室观看比赛的马拉松路线。总距离为 26 英里 385 码(42.195 公里)。这个数字也在13年后被世界田径联合会(IAAF)确定为全程马拉松赛道的标准长度。
但新的“共识”问题又出现了。如何按照同样的标准测量42.195米?如果问题不解决,马拉松比赛就没有世界纪录,只有世界最好成绩。
2004年,世界田径标准化了跑道的测量标准。一群“标准”执行者以“路跑和步行测量员”的名义,确保运动员所走的路线距离符合世界田径规定。只有这样,马拉松运动员才有可能创造“世界纪录”。
误差不能超过千分之一
全程马拉松长度为42.195公里,半程马拉松长度为21.0975公里。如此精确的数字对测量人员的工作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世界田径要求马拉松赛道的误差不得超过千分之一,即每公里小于1米。”世界田径国际C级测量员徐飞表示,测量员不仅要关注跑道距离,对其他指标也有严格要求。 “例如,在点对点的赛道上,起点和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能超过总距离。距离的50%,起点和终点之间的高度下降与赛道总距离的比例不超过千分之一。”
“以统一标准规范赛道,加速了世界路跑运动的发展。”世界田径国际B级测量师赵普认为,标准要想落地,必须依靠精准的马拉松道路测量。在世界各地不同海拔、不同地形、不同路线的道路上,测量出符合统一标准的轨迹并不容易。
“如今,测量道路的主要方法是依靠琼斯计数器。”据徐飞介绍,琼斯计数器是一个放置在自行车前轮上的小装置。旅程的长度由柜台上的数字决定。测量者需要骑着一辆带有这种设备的自行车来完成整个赛道的测量,然后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这个想法虽然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受到温度、湿度、路面平整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测量者的经验和判断。” ”。
考虑到交通压力和温度等因素,马拉松赛道测量一般在夜间进行。一般情况下,中国田径协会指定的测量员会使用琼斯计数器、温度计、计算器、油漆、卷尺等辅助工具,骑着老式自行车,穿着反光背心,在警车的护送下完成赛道测量。徐飞透露:“从前期熟悉路线到测量工作结束,我们通常要走四遍赛道。”
一般情况下,全程马拉松比赛的测量可能需要连续骑行六十、七十公里,计算部分会覆盖几十个数据,但测量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 “最大的工作量是写几十页的完整细节。用英文报道,还得用软件制作路线图,向组委会和选手介绍各个点的情况。”中国田径协会测量员工作组组长、世界田径联合会协会组长严俊涛说。国际A级测量师表示,做“夜猫子”,身体素质好、会计算、会画画、懂英语是测量员的基本素质。
对测量人员的另一个考验是恶劣的天气。许飞在张家界马拉松赛中遭遇大雨,在龙口马拉松赛中遭遇冰雹。 “下大雨的时候,路看不清,但数据不能停止,所以我们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继续测量。”他坦言,每次出门,大家都会带两套衣服、两双鞋“以防万一”。有时,事故是很难避免的。 2018年,严俊涛在测量广州马拉松时因路面不平发生车祸,至今右肩仍有伤。
但他们的测量工作仍在继续。在中学任教的许飞透露,自己是一个“i人(内向性格)”。学习测量技能让他感到生活充满挑战。每个周末,他都会骑在赛道上,“感觉特别释放,感觉自己处于Flow状态”。在严俊涛看来,“大多数勘察员都对体育产业、路跑赛事、马拉松赛事充满热情,他们是热衷于体育产业、路跑赛事、马拉松赛事的人”。希望为中国路跑赛事做点什么。”尤其是当您有机会成为“唱片”的一部分时。
2023年无锡马拉松,何洁和杨少辉同时打破了16年前的前辈龙云的全国纪录。仅仅一年后,无锡马拉松上,何洁以2小时06分57秒的成绩完赛,将中国马拉松带入“206时代”。
作为无锡马拉松的测量员,严俊涛在领跑车上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据他介绍,以前有些运动员习惯跟着转播车跑步,但何杰总是沿着最短路线标志跑,以最科学的路线到达终点。
不仅仅把测量器当作“尺子”使用
“道路的设计要考虑到人员数量、比赛水平、城市特点、路线条件、起止点等。”严俊涛说道。测量器不仅是作为“标尺”,更是作为规范比赛组织、帮助路跑赛事更好运作的抓手。
无锡马拉松能够两次“见证”全国纪录,与当地政府和赛事公司的全力配合密切相关。颜俊涛透露,比赛开始前,他与运动员、教练员、赛事专家等多次前往无锡,提前考察赛道,细化比赛组织方案。从轨道的坡度、平整度,到弯道、直道的设计,以及部分路段的风向、阳光照射角度等,“市政、环卫、交通、安保等部门都可以积极配合。只有通过我们共同努力才能选择一条好的赛道。”路线”。
对于测量人员来说,准确测量“42.195”这个数字只是测量的基本任务,结合经验对轨道进行检查和升级更为重要。
赵普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国际B级认证的验船师。 2008年,他作为实习生参与了北京奥运会马拉松路线的测量。 “当时世界上最权威的测量师都在这里。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巨人身上。高起点给赵普带来了很多参加路跑工作的机会。然而,在测量第一线工作多年后,他突然发现,“我一直都是通过骑行来测量赛道的”。自行车,我从来没有体验过跑步的感觉。”
为了体验补给站之间的距离、饮料桌的摆放、赛道上发射的时间以及起点和终点的拥挤程度,从事测量工作7年的赵普举行了2015年10月16日,敦煌丝路国际友谊马拉松。“我咬牙参加了比赛。”第一次以跑步者的身份踏上马拉松赛道,他感受到了“跑者心态”的影响。
这条步道从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一直延伸到莫高窟第九层。比赛海拔要爬升200多米,道路两侧都有侧风。 “测量过程中,骑自行车感觉不到这么强的侧风,随着海拔的升高,我不得不跑步,而且越跑越不舒服。”赵普说,“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不倒转设计,从莫高窟开始呢?去敦煌县,慢速下坡可以给选手更好的比赛体验。”
从此,赵普把赛马变成了一种习惯,目前已经完成了数百场比赛。参与的经历也让他对测量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测量员不能只关注 42.195 这个数字。”他坦言,早期的测量工作注重准确性,服务对象主要是职业运动员。但随着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大众运动员,还包括轮椅赛跑等各类特殊运动员。因此,“测量精度的变化不大,但测量工作的思路会更加多元化,要更多地考虑到普通跑步者的需求。”
井喷事件和“罕见”的测量员
中国马拉松赛事的井喷有目共睹,从2011年的22项大幅增加到2019年的1828项。之后虽然因为新冠疫情影响暂时停办,但2023年将逐步恢复全国共举办路跑赛事699场。 ,总参与人数605.19万人。
测量人员对发展速度有着深刻的了解。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许飞无法在家陪伴孩子,只好前往嘉峪关完成测量工作。今年清明假期期间,连续飞行“连续轮换”测量了江苏省的四个马拉松赛道。两周后的4月21日,全国举办了53场活动,近47万人参与。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测量师的培训速度远远落后于路跑赛事的发展。 “测量员从接受培训到获得世界田径认证需要几年时间,这很正常。”严俊涛表示,目前国内拥有国际认证验船师仅有8名,其中A级验船师1名,B级验船师5名。测量师和两名C级测量师表示,“我们的专业人才数量与世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中国测量师的表现越来越得到国际认可。”
40岁出头的严俊涛于2023年11月被世界田径晋升为国际A级测量员,打破了此前中国大陆没有世界A级测量员的局面。今年年初,他被任命为世界田径路跑和步行赛道认证的地区管理员。这是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一职务。
但在严俊涛看来,增加测量人员的人才积累、提高社会意识才是当务之急。 “到2023年,全球B级及以上测量师总数将达到220人,而中国只有6人。”为此,中国田径协会还多次开展了测量员培训。 “共培养了160名后备力量,从国家级裁判、高校教师拓展到路跑赛事管理人员,未来我们还想招募更多人成为测量员。”
在赵普看来,追随马拉松的脚步,测量员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推动田径运动在中国普及的参与者。每次带着装备去不同的城市,他总会被夜晚新奇的霓虹灯所感动。 “这几年我去过很多城市,发现夜色越来越亮,原本空无一人的地方,几天之内就可以看到了。”他说。 “它每年都变得更加明亮,”他发现。 “我们去的一些赛事,第一年是普通的全国性赛事,第二年就升级了,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田径的铜牌、银牌、金牌赛事。”
赛事的升级也给赛道带来了新的变化。近年来,SPR(最短路线)标志出现在上海马拉松、无锡马拉松等多个赛道上。通过沿着“最短路线”跑步,跑步者不必在额外的距离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时,测量者需要遵循最短距离测量原则,采取直线和切线,就像F1方程式赛车中的导航仪为“车手”寻找最佳路线一样。
在赛马过程中,赵普心中有一个最短路线的“尺子”。当别人在树荫下奔跑时,他会习惯性地沿着路中间斜跑。他偶尔会向其他跑步者透露,“这样你就可以少走很多路。”但回想起来,他也在反思:“最短路线就是最好的路线吗?”
严俊涛发现,无锡马拉松接连刷新全国纪录后,不少赛事主办方都提出了“打造最快赛道”的需求。在他看来,不同的城市条件适合举办不同规模的活动。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打造自己的特色。”他以波士顿马拉松为例表示,“波士顿马拉松赛道不符合世界田径规定。”即使有跑者创造了世界纪录,也不会被认可,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所有马拉松跑者向往的殿堂。”他强调,马拉松是一项经久不衰的运动,赛车固然重要,但它本身的文化魅力“马拉松的发展现在值得更多关注,我们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审视一下马拉松了。”
本报北京6月3日电
实习生 李晶晶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梁轩 来源:中青报
版本 08,2024 年 6 月 4 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