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指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今天它泛指一个地方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艰苦劳动的风俗习惯、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下面为大家带来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欢迎您阅读参考!
初中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作为一名初中老师,我觉得习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因此,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银,不如教给他们良好的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1.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培养自觉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作为老师或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要让孩子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要明确坚强的意志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注意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严格要求,反复加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为他们制定一些严格的学习标准和制度,必要时让家长监督执行,使他们能够坚持下去,最终达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
3、统筹培育、相互促进
对于初中生来说,有很多好的习惯需要养成,比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养成,不仅会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会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奠定了基础,也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相结合。
4. 消除不良习惯并建立新习惯。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有意识地抵制坏习惯,代之以好习惯。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不良习惯的危害性,并下决心改掉它们;二是要落实具体措施。最后,我们绝不能搞“不再这样做”。对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明确指出:“每一次的例外,就像一团你辛辛苦苦缠绕的线团,落到了地上。滑冰者松开一次的线需要更多的时间。”比你上发条所需的时间还要长。”还有更多。”
二、初中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具体表现
1. 注意力难以集中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思想波动较大。再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在学习成绩上与专心学习的同学拉开距离。差距。尤其是一些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的监管。他们经常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很难静下心来专心做作业。
2.学习和生活很混乱
此类学生的随身物品摆放杂乱,学习用品与其他物品混杂在一起。做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找不到作业本的情况。语文课上我抓起一本数学书,到了交作业的时候,我才想起它还在家里。各种材料到处乱放,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找东西。比学习需要更长的时间。
3、做事拖沓,从头到尾,缺乏计划
我正准备学习,突然想起有事要做,就放下书离开了;学校举办学科竞赛,我突然一时兴起想学习,就买了几本学习资料,但没看几页就扔到一边,再也没有提起过。 。因此,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被浪费了,却没有任何收获。
有的学生看到同桌的同学在做数学作业,就拿出了数学书。当他们听到身后的同学讨论物理问题时,他们打开物理书,突然抬起头,看到黑板上写着:“明天交一篇作文”,我又开始思考要写什么——于是我就半途而废了。心胸狭窄,没有明确的推进目标,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不高。
4.抄袭成为一种习惯
有的学生慢慢地从偶尔抄袭、作弊发展到经常抄袭、作弊。这种抄袭、作弊习惯的惯性效应会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逐渐养成虚伪、不诚实、畏难等行为,学习变成了取悦他人的行为,虚假的成绩成了精神鸦片。为了自我安慰。
5、严重畏惧学习困难,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学生有畏学心理,怕苦,遇到困难就会退缩。随着困难的积累,就会出现不想学或学不会的状态。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三个方法
1. 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我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专心,上课“走神”的现象非常严重。我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至于只听老师讲课而不动脑子去分析,不思考、不要求深入理解而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还有很多。
2. 读书会
提高阅读效果,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课前阅读”,即预习,“粗读”,让自己有“底”、有疑虑、有疑问地进入课堂;做作业之前,要再看一遍,即复习,要求“仔细阅读”;当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找到对应章节反复阅读,要求“仔细阅读”
“精读”。另外,看教材时一定要抓住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和总结,可以形成本课或本章的知识结构,将碎片化、一点一滴的知识变成一个知识结构。系统。通过以上方面的训练,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品味阅读的滋味,真正体会到“书是最好的老师”,从而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自然就会好转。
3. 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检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完整的掌握,训练学生的技能和技巧运用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并非所有学生都理解这些目的,教师必须意识到它们。要告诉学生,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因为这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更是对学风、意志、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工作要独立按时完成,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有所收获。
抓住以上三个环节是提高初中生学习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手段。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比如: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有意识地预习的习惯;勤于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认真记笔记的习惯;独立做作业的习惯;仔细、系统地回顾习惯等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工程。每个老师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奉献的精神,充分重视。
初中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笔者所在的学校也是如此。从当初的杨思中学,到杜浪口中学,从长乐二中到西夏一中,按理说这么多成功的学校都有“成功模式”,仔细研究一下,你可以为何至今成效仍不显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跟风学习大多是基于模仿,只有表面的光彩。这就是问题所在。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出发,谈谈如何让“小习惯”影响“大格局”。
课堂模式对学生的要求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完成课本上的习题、能够提问并细化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解决疑惑、通过合作学习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能够写题并在考试中突破。瓶颈。请问,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学生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吗?培养初中生基本的数学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1读书的习惯
众所周知,数学教材是经过多位教育专家反复编写,经过多位教师长期教学实践认为科学、可行后最终确定的。课本中不仅积累了前人总结的经验和成果,而且还不断吸收新的知识。
目前,很多教师不注重阅读,因此学生普遍没有阅读数学书籍的习惯,或者阅读时抓不住重点,只有半懂半懂、不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始。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粗读、精读、精读。
“粗读”是指先把课本通读一遍,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要忙于思考和回答具体问题,要理清每个知识点,标出主要概念、定理、公式和内容。用符号来规则,并且知道课本主要介绍哪些知识点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写下来。
“细读”就是逐句详细、详细地读。找出课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个知识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对难理解的部分反复思考,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记忆。
“精读”就是在弄清楚每个问题的基础上,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并加以评论。也就是说,读书必须由粗到细,再由细到细。阅读教材时,首先要了解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每个部分的主要概念和定理,有信心,有纵观全局,然后仔细阅读,掌握内容并理解它详细。了解每个知识点、每个概念或定理的含义,最后进行精读,对具体的概念、定理、规则、公式进行总结和整理,并与原来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这形成了基于结构的指南。 ,清晰的新认知结构。
2 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学习新课的前奏。预习的质量往往能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通过预习,学生不仅可以带着问题听、抓住重点,还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听课更加高效、有效。
有些学生,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学生,在预习班上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预习。他们可以为学生准备预习大纲,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大纲进行预习或带着问题进行准备。制定纲要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要点。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而不思考是一种浪费。”要使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要求学生思考。预习思维首先是归纳思维,即根据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组织和总结,区分知识的“主干”和“分支”,准确把握知识的联系,以一种相互联系的方式思考。 ,考虑各个概念和定理之间的关系,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同化到现有的认知结构中
3 提问的习惯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学之终。思考从问题开始。有问题才有思考。数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西夏一中的“三疑三探索”课堂模式,将学生的疑问置于主导地位。他们培养的学生之所以受到北大、清华等全国著名大学的青睐,就是因为学生学会提问,从而拥有非凡的能力。探究技巧应该是关键。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表明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的疑惑和困难,可以据此针对性地进行有效解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1 在预览中创建一个“问题域”,让学生想问
有专家指出:要形成一个“好”问题,或者说要解决好问题,教师必须为学习者营造一种充满提问的情感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欲望以及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场”。
3.2 教学生在哪里提问和提问
一旦学生有了勇气和一定的兴趣,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提出正确的问题。原则上学生的提问应围绕学科教学任务提出。学生能否提出知识的重难点,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按类别进行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提出问题和疑惑
数学知识联系紧密,很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比如在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问题;当理解或理解不清楚时寻找问题。
(二)引导学生提出预习中矛盾的问题和疑惑
当原有知识的结构或认知出现矛盾时,学生自然会思考“这是为什么?”这时学生开始提出问题,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今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注重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想课堂模式改革真正深入课堂,让教师充分理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新课改理念,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面列出的学习习惯只是一个起点。笔者希望通过把握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如何让“小习惯”影响“大模式”,推动课堂模式改革的进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6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