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坚持以产业“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率、低污染、生态化”为方向,编制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规划,创新创建工业园区。建立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率先实施工业碳点试点,从“优化能源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绿色提升、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强化城市生态效率”等方面”等,重点关注在“三个加”措施上,探索工业园区碳减排协作可复制、推广、推广的经验模式。
优化结构提质增“加”
系统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完成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和减碳路径规划编制,并作为园区上层规划推动实施。制定“一园一策”多因素约束的碳减排控制路线图,系统构建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污染减排、能源利用、资源利用、空间绿色、产业绿色、绿色、绿色、绿色、绿色、绿色 科技、人居、现代化的绿色指标体系共40个。开展生产与城市综合设计,推动城市空间生存升级,促进空间利用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碳减排协调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高新区衍射碳减排协同管理平台
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加强产业园区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增效升级和共生联系,支持鼓励园区企事业单位建设屋顶/车棚等光伏电站,推动大容量高功率创新突破中压风力发电机、光伏逆变器,提高绿色电力利用率 本质 园区第一、二批光伏发电项目共23个,装机规模70.54MW。推广园区工业交通车辆,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100%,新建绿色建筑占民用建筑100%。落实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等控制制度,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0.05吨标准煤/万元,远低于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园区≤0.5吨标准煤/万元/万元指标要求。
打造高端绿色产业集聚区。聚焦以光伏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为核心的绿色经济,全力推进“光伏第一城”核心区建设加快建设“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园区现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500多家,总产值近900亿元。一批“专新”企业快速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光伏、储能等碳与储能领域产业链和创新链建设,促进行业污染与碳减排协同增效。
强化绿色低碳“加法”管控
推动工业绿色提升。强化源头管控,探索碳排放影响,实行节能审批+工业能效评价机制,对新项目进行绿色低碳设计和建设。重点实施家电、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绿色改造,推广源头替代措施,推动企业废弃物“零排放”。加强过程和末端控制,创新园区减碳和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整合环境质量、环境管理、污染排放、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数据。面向工业企业画像,源头引导并进行精准系统管理,打造一批“零碳科技产业园”、“零碳工厂”、“零碳车间”。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100%。
实施工业企业碳积分试点。园区参照碳交易模式,探索碳积分试点促进工业企业,创新建立企业行业信息、经济数据、能源数据、污染排放数据、碳排放数据等碳积分标准。评价结果。对国际、国内相关标准进行评估,提出具体节能减碳措施和建议,实施一批节能减碳示范项目。碳积分与园区能源交易、创新券、政策兑换、有序用电等平台的平台联动,将激励企业积极实现碳减排。同时,探索建立规范、可验证、可追溯的企业碳信用体系,将企业污染排放量、碳排放量、产品碳标签等绿色低碳评价信息纳入碳积分管理。 “碳足迹”和“碳减排位移”将贷款产品与碳积分挂钩。
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重点支持污染减碳技术使用、清洁生产、环保管家、合同能源管理、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0项政策,创新设立环保鼓励奖、环保技改奖、环境保护奖等。绿色发展奖励等,推动企业污染减排碳领导体系累计奖励资金超过5000万元。我介绍了三个具体实施方式,包括绿色债券贴现、绿色担保奖励、绿色产业企业上市奖励。以投资基金为抓手,深化产融结合创新。目前共有3只绿色基金。累计投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项目84个,总规模近20亿元。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绿色双碳贷款,已为近20家绿色低碳企业提供约9500万元的信用担保服务。
坚持创新,做低碳源“加法”
布局科技创新“第一盘棋”。建立“技术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聚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中国交通科学院合肥科技中心等30余家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以及阳光动力全球新能源研究院等200多家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围绕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绿色制造、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资源综合利用,构建“政、产、学、研”的绿色产业技术创新创业体系。支持企业和高校建立绿色产业技术创新创业体系。绿色制造与低碳循环联合研究中心。
建立绿色低碳发展高端智库。成立绿色低碳发展高端智库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批邀请11名国内权威专家。安徽省零碳协会落户园区。智库吸纳一批优质“双碳”技术咨询研究机构加盟,积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结合。建立碳中和联盟,推动23家新能源、节能环保、制造企业,力争在脏碳减排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节能减碳“黑科技”填补国内空白。支持行业龙头科技企业布局、布局碳减排协同技术创新。其中,园区节能企业研发的“木瓦级跨作物跨二氧化碳热冷连接技术”,利用二氧化碳的热力学特性,改变了两套系统的传统模式。工业领域的冷却和加热。一机两用实现了供热端零能耗、零成本、零排放的“三零”目标,开创了二氧化碳制冷制热工业级应用的先河。在国内推广比例20%的情况下,每年可节省国家标准煤炭500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以上。
供应|生态环境部综合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21029.html